8月23日,虽然已经出了伏天,但浙江温岭的气温达到34摄氏度,空气潮湿,白花花的阳光洒在郁郁葱葱的树林草丛间,依然没有走出盛夏的氛围。在距离温岭市区16千米西南方向的一个狭长港湾里,坐落着我国首个双向
潮汐能发电站——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国际社会对潮汐发电的重视
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而产生的海水定时涨落现象,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海洋的呼吸”,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潮汐发电可以利用海水周期性涨落形成的落差来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
从海洋中获取能源,是各国进行低碳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欧盟很早就提出“蓝色能源”战略,希望到2050年,海洋能源可以满足欧盟10%的电力需求。海洋能源虽然不能成为主流能源,但其可再生性、环境友好性等特质为其赢得了极高的公众支持度。一旦技术获得突破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海洋能源可成为重要补充能源,同时增强电网稳定性、能源供应安全。
虽然意义重大,但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获取海洋能源的方式至今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商业化项目不多,可获取的经验更是少之又少。欧盟海洋能源中心总经理尼尔.科莫德表示:“我们严肃钻研海洋能源也不过十年左右,与其他行业相比,这时间并不长。”
在这种背景之下,装机仅有4100千瓦的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对我国发展海洋能源的经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现场见闻
海洋浩瀚无垠,与海洋相关的能源设施是否一定宏伟壮观?并非如此,眼前的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风貌就可用“小而美”来概括。电站并不大,绕其走一周也不过数分钟时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站在电站大坝上,可以眺望到风光秀美的雁荡山,旁边是发电厂房、泄水闸,还有水库里的水产养殖场。
在厂区门口,可以看到退役机组静静地陈列着,虽然锈迹斑斑却庄严凛然,像一枚硕大的军功章,诉说着这座小小电站的先驱意义。
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的副站长王浩平从十八岁开始就在这个电站工作,电站的几次重大改造他都经历过,可以说是伴随着这座电站一路成长。他介绍说,自1985年底竣工以来,电站历经多年大风大浪的考验,运转正常,年平均发电量为720万千瓦时,已累计完成发电量2亿多千瓦时,为当地经济低碳化发展立下功劳。
社会效益、环保效益明显
七十年代,为了深入开展有关潮汐发电多项课题研究,也为更大规模开发潮汐能源提供经验,国家决定建设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
如今,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已经运行了近四十年。电站始终坚持发电生产、科学试验和技术改造并举的方针,克服资金、技术等困难,安全生产基本稳定。2007年10月,6号新型机组顺利投入运行,实现了正反向发电、正反向泵水、正反向泄水等。2015年8月,1号机组完成增效扩容改造,采用三叶片优化叶轮设计,单机容量由500千瓦增加到700千瓦,项目将目前现有的贯流式水轮发电机设计制造技术与电站实际30多年的运行宝贵经验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当今潮汐发电技术的进步。
作为潮汐发电技术的先驱试点,一路走来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们依然在坚持,虽然目前电站在赢利方面只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但其背后的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王浩平指着不远处的水库养殖场说:“那里都是当地居民的养殖基地,养一些贝类鱼虾,收入还是不错的。潮汐电站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兼有围垦、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未来的社会效益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