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24日,201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
CWP2019)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主题“风电助力‘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自2008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北京金秋十月国内外
风电行业争相参与的年度盛会。
CWP2019风能统筹规划与生态补偿论坛于10月23日在新国展成功举行。来自发改委规划司、发改委能源所、大自然保护协会、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等众多风电规划与生态保护行业专家围绕“绿色风电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入探讨。
从环境角度看,人类任何生产生活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不可否认,风电在规模化开发过程中也会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环境产生影响。早期出现的个别不规范行为,并非由风电产业本身所致,更多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但经过某些片面的舆论传播,无形中放大了外界对风电行业的误解,损害了风电的环境友好性形象。
事实上,大量实例证明,规范化建设的林地和山地风电场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度伤害,并能够通过保护和修复措施将损害降到要求的范围内。
此外,风电行业也一直在积极寻求确保风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途径,比如:为政府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意见;在企业开发建设前提出有效的规避措施;在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影响的情况下,可以用成本有效的方式对造成影响的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和修复等,都为环境创造出了更高水平的保护。
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高世宪表示,我国能源市场转型在不断加快,包括风电、太阳能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已经是世界共识,在 “十三五”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并不冲突,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首席代表马晋红表示,在刚刚结束的纽约气侯行动峰会上,中国政府将每年减排超过120亿吨,并坚持走高质量与低碳发展相结合之路,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鱼与熊掌兼得”已经非常迫切。她说:“大自然保护协会已经在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在气侯变化和能源领域开展了相关保护工作,并且一直致力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合理的选址,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部署的同时,也将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的目的。”
风电怎样才能跟环境融合起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论坛上表示,做好统筹规划以及做到有效修复,是行业的一大痛点。他用湖南一个因为生态问题被暂停四年的项目通过与生态环境及与旅游相结合后重获“新生”的案例,向大家传递了只有做好修复工作将风电建设与大自然结合起来,才能让风电得到长足发展。
而谈起统筹规划,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的何恒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对现有的风电要抓紧开展检测、评价,可以选取几个试点,通过对试点几年的数据观察,拿出科学依据。第二,把多位专家分享的选址模型以及相关分析,在以后的风电选址中落地实施。第三,在关注陆地风电的同时也要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
实际上,被多次谈及的风电选址是风电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样来自TNC的全球能源项目副总监Amy Newsock总结出了风能选址的四大战略:首先,希望能够鼓励推动风能相关政策的实施;其次,希望能够大规模部署如何应对气侯变化问题;第三,希望给风能的开发商或者说给公众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他们知道将要确定这个地方作为风电厂的选址。第四,使用相关工具在能源领域跟大家进行广泛合作,进一步推广良好选址的实践。
虽然绿色风电截止到目前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也有很多国外丰富的成功案例可借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绿色风电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其还面临诸多阻碍因素。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崔成认为阻碍风电乃至整个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
他表示,现在政府补贴是比较重的,说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设计不是很合理,对需求端重视也不够。这主要是没有实现市场化,肯定会导致需求端重视不够。未来要实现所有的电都是可再生能源不太现实,因为电网没办法供给,如何去平衡这种大的需求方和供应方在市场条件下的需求,从而构建更合理的架构,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