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市场传闻“由中国两大国企操作,在新加坡当地采购变性
燃料乙醇和
乙醇汽油组分油,按1:9比例调和成乙醇汽油后进口到中国。”消息暂未得到确认,若属实,这将是中国进口的第一单乙醇汽油。
从成本和操作性来说,进口乙醇汽油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进口乙醇的关税高,30%、40%、甚至美国70%的关税,极大地增加了进口成本。而汽油进口关税只有1%,按海关HS编码归类,车用汽油标准为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但原油除外;以上述油为基本成分(按重量计不低于70%)的其他税目未列名制品,E10车用汽油包含在内,同等条件下,进口乙醇汽油比进口燃料乙醇后调和节省2%-6%的成本。
第二,乙醇汽油储运中油水分离的问题,新加坡至中国2-3周的船期,在密闭储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乙醇汽油不会发生质变,轻微的指标差异也可在岸库再进行调整。燃料乙醇远洋运输有时需充氮处理,整体付出的成本未必比直接进口乙醇汽油低。
那么,最终是进口燃料乙醇还是进口乙醇汽油还需考虑国内供需和价格。
从供需来说,中国燃料乙醇有较大缺口,尤其在政策导向为推广乙醇汽油而国内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进口操作空间较大,即便在高额关税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进口量。2020年之后,这一导向可能更加明确,也可能是默认维持现状,市场目前需要的是一个官方的态度。
中国乙醇进口量统计
汽油情况正与燃料乙醇相反,中国汽油需求增速逐年放缓,国内供应压力迅速增长,需要巨量的出口来释放,出口增速加快,而进口量连续多年仅在十几万吨左右。乙醇汽油进口,会进一步增加国内压力。2012年以来,我国成品油(燃料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1620万吨/年,在自动进口许可的模式下,只要进口利润向好,理论上进口量可能大幅增加。限制则有两方面,一是当前绝大多数进口企业自动进口许可证上的起始允许量都比较低,按要求,其允许量的提升会比较缓慢;二是中国汽油价格越发不景气,与国际市场差距拉大,汽油出口套利空间可能增长,进口操作空间减少。
消息虽未落实,但市场已有一定反应,乙醇进口商在关注是否有进口乙醇汽油的空间,隆众也将做进一步的跟踪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