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行业人物 » 正文

朱华荣:自主和合资必有一战

日期:2019-11-25    来源:每日汽车  作者:杨晶

国际新能源网

2019
11/25
10:3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长安集团 丰田汽车 大众集团

   “近逼大众,远战丰田,这是中国品牌成长的使命,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的宿命。”——《中日必有一战》
  无独有偶,车展当天,在长安“PLUS系列”又一成员CS55 PLUS上市会结束后,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一个重磅观点:“自主和合资必有一战,这是躲不过的。”
  其实,无论是否丰田、大众、宝马等车企提出向出行服务商转型,这些传统车企的发展核心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但是早在2017年长安汽车内部就提出了第三次创业,其核心是丢掉自己过去汽车行业自以为优势的东西,重新思考用户在哪儿,技术在哪儿,寻找额外的核心。
  从去年开始,长安汽车就如何度过寒冬、在转型中突围给出了诚恳实在的态度。如今敢将这句话抛到台面上,可以看出长安汽车越发的自信,对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思路和目标也越发的清晰。
  为什么会有一战
  最直接的,就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在本次车展上市的长安CS55 PLUS是CS55的垂直换代产品,为什么不是像CS35与CS35 PLUS、CS75与CS75 PLUS的协同关系。长安的解释是“因为在标准的A级细分市场里面,其容量相对来讲,对于我们支撑两款产品来讲,从我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来看不一定是最佳的。”
  一个企业要用多少款产品提供消费者的需求,这跟细分市场的容量大小有关系。CS55 PLUS无论颜值、科技的装备、品质、性能都是较上一代有更大的提升,它将与紧凑型细分市场的CS75系列产生更好的化学反应来应对市场的竞争。
  朱华荣表示,“CS75、CS75PLUS两个面向的是不同的竞品,CS75在自主品牌参与竞争,CS75PLUS面向的是合资竞品。中国品牌未来的竞争对手不是我们自主品牌本身,而是合资。自主和合资必有一战,这是躲不过的,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尝试与合资直面的竞争。”
  从目前CS75系列在市场上的表现也确实如此,顶配的CS75 PLUS销量占比是40%。
  一直以来,自主品牌的发展过程中,受自身实力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SUV车型上,轿车板块成为所有自主品牌的隐疾。中国品牌的轿车,其中能数得上号的,应该算吉利做得不错。而长安也在慢慢调整,目前逸动月销量维持在8000—10000辆,新上市的锐程CC在4000辆左右。
  负责产品规划的长安汽车副总裁谭本宏表示,我们今天看见,10万元以上的轿车我们中国品牌的销量是非常弱的。很多的8万元以下的价格,现在是6万、5万元都在做,这样做起来是很困难,是很痛苦的。现在轿车面临的局面,应该既要有销量,还要有品牌和利润,这样产业才能循环。
  虽然很难,但是长安汽车一直在坚持“做好SUV,做强轿车,同时尝试跨界领域的细分市场”的策略。在轿车和SUV的布局,长安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从最近锐程CC的调整,到明年一季度将会出台新的逸动,以及在后年将上市另一款轿车等等。长安提出了“50对50”的要求,并且要在这两个市场坚定不移的获得优势。
  有短板需要补齐,有优势则需要继续发挥出来。朱华荣认为,中国这个市场本身就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非常的广泛。你可以看到,消费就是个性化需求非常多,我认为中国品牌的机会永远存在,关键是自己怎么做,能不能找到差异化生存的地方。
  并且“长安把自己的问题想得很清楚,要主动的割舍,就是对于没有未来的板块。长安做这个调整,我认为核心还是基于产品均衡,盯住我们的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包括我刚刚提到的CS75 PLUS。随着CS75 PLUS的带动,长安汽车整体单车售价同比提升了2000元。”
  长安在做什么
  为什么要持续扩大“PLUS系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朱华荣解释道:长安之所以用PLUS,有一个理念就是“+”。就是用未来的一些理念、技术来向我们客户提供今天的产品,让他享受未来的一些体验和需求。我们要向用户提供适度超前、适度过剩的技术和产品。这就是长安“PLUS”,一直PLUS下去。这不仅仅在我们的SUV上,我们会在乘用车上把这些理念、技术向产品应用下去。
  “+”上一些东西的进入,意味着要舍去一些东西,才能轻装上阵。大刀阔斧做减法,长安汽车近几年淘汰了包括原来微车领域在内的140万辆落后产能,一些经济效益不好的产品也被坚决的砍掉。同时新建了两江一工厂、二工厂,以及发动机工厂等,过去两三年,在产能的先进性、产品的先进性方面,长安的投资强度是非常大。
  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产能将充分发挥效率。朱华荣调侃了一下长安的“加减法”:“企业经营时间长了,就像家里面有一些衣服总是没用,但是我们又不扔,一个道理。所以我们需要把一些低效或者存量的资源来进行一些整合,来腾出空间,让它有更好的发展。”
  《中日必有一战》文章指出:在新能源、智能化和汽车文明的政治化推动之下,中日汽车工业将在彼此融合与依赖中展开空前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事关经济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中,更具比较优势的中国和日本将成为新一轮全球化最终赢家。
  如今的商业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技术进步的变化,包括5G技术、通信技术、芯片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等的飞速发展,这些技术变化其实会为整个汽车产业带来重大的变化。朱华荣认为,“汽车产业已经到了一个无论你变不变,都必须要去适应这种变革的时代。”
  长安汽车的第三次创业就是根据世界经济的变化而来,支撑这个战略的后面是要把智能化的产品、新能源产品作为未来主打的产品,长安在这两个领域里面有一系列动作。不过媒体的疑问是在近几年的车展上,已有好几个自主品牌展示自己的平台及技术,为什么长安在这方面稍显落后。
  对此,谭本宏做出解释:长安对于平台化、模块化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最新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点,无论是5G还是新能源技术这一系列的东西来做。目前我简单的爆一点点料,明年你们会看到,基于全新的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的平台架构,或者模块的架构以及新的品牌焕新、新的人群、新的产品,长安品牌会有一系列的动作。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朱华荣也做了很长的补充:“长安不会只在传统燃油车上进行新能源的打造,一定会有一系列全新的平台产品,目前我们正在有序的推进当中。这里面的把握的一个核心是“时机”,早了可能成为先烈,晚了就成后进者。”
  “而且时机把握能不能产生盈利,还有能不能和众多的竞争者一起来分享这样的平台,这也是我认为中国品牌现在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现在的竞争里面有很大的特征是“竟合”关系,既竞争又合作。比如说长安汽车和比亚迪合作,为什么呢?因为优势互补。同样还有其他,有的暂时不能公布。”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朱华荣也表达了关于“竞合”同样的观点。并且,在上次没有回答第四个品牌计划的提问,此次采访做了进一步的提示,“这一次我们做这个品牌的时候,我们一定不是长安单干,一定是跟长安相同体量甚至于比长安体量更大的一些跨界的一些品牌或者同行者一起来做。因为未来的汽车边界很模糊,不可能自己干完,而且自己干的东西不一定是消费者完全喜欢的。”
  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退出车企已从去年的个位数到今年的两位数之多。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马太效应“它会让激烈的竞争,让整个产业回归到良性的竞争状态,让大家真正回到市场导向、客户导向、产品导向等等。”伴随着车市的强压,扛过第一个寒冬的长安汽车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也展现了出来。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