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汽车 » 新势力造车 » 正文

怎么才能让造车新势力们过个好年

日期:2019-12-02    来源:虎嗅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19
12/02
08: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造车新势力 威马汽车 蔚来汽车

   随着广州车展在11月22日淡淡的轻雾中开幕,汽车行业的2019年度也进入了尾声。
  而接下来的2020年恰好是中国新旧两次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交接的关口。旧规行将废止,新规尚未颁布,破旧立新之处恰是行业变局之时。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到来之际,行业转折关口上的新能源车企将面临什么样的考验?从当下的行业角度来看,能否妥善应对“轻(对接产业链,携手头部企业共建生态)、重(质量)、缓(现实问题)、急(市场趋势)”这4个问题是关键。
  在广州车展超过一百款首发和上市的车型中,一些造车新势力的动向更为引人注目。其中威马汽车是一个相对独特的身影。作为智能汽车头号实力派,2019年1-10月,威马EX5累计交付量达14,273辆(上险数),蝉联造车新势力2019年单车型累计交付量第一,同时这款车10月销量也跻身新能源车前10名。威马的创始人拥有深厚的汽车产业背景,同时威马也是造车新势力中唯一拥有自建工厂和自建电池包生产线的品牌。这一独特的身份让此次广州车展发售的新车“威马EX6 Plus”成为一个值得观察的案例。
  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当下的关口和变局切入,以威马为案例,从“轻、重、缓、急”四个维度,分析新能源车企的现状与未来。
  “轻”者,长袖善舞
  没有人比汽车行业更懂“长袖善舞”的重要性。经过百年的发展,汽车行业从原材料、零部件、整车到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七大产业链以及成百上千细分领域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产业链体系。这让造车新势力们在自身模式构建上有了十分宽泛的选择面。
  因此,即便纯电动车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也没有像智能手机行业那样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反之,与汽油车相比,电动汽车与能源提供方、互联网科技、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一点在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2035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了强化。新规划对于新能源车领域“三纵三横”研发布局的定义中,纯电汽车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这“三纵”中排位靠前。“三横”中则不再提及“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加入了“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但保留了关于电池、电机技术的内容。
  事实上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从更广的领域来看,造车新势力想要脱颖而出,势必要与产业链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它们相对“单纯”的出身和一定程度上的后发优势,带来了灵活的身位。
  以网联化来说,在传统车企中,合资企业往往无法改变外国品牌带来的已经十分成熟的车机系统,而国产品牌则受到互联网巨头相互征伐的影响早早的选择了站队,在建立生态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造车新势力则赶上了移动互联的下半场,迎来了互联网新贵,在客观上取得了后发优势。比如,在内容服务上,威马汽车就能在打通百度、腾讯、阿里系应用的同时,联手小米、听伴(原考拉FM)、喜马拉雅这些小巨头,实现相对完整的车内信息娱乐、车家互联、衣食住行服务的闭环。造车新势力能够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提供相对个性化的智慧出行服务。
  与此同时,威马还具备常态化的OTA升级能力,让用户常用常新,对新功能保持期待。2020年,在广州车展首发上市的EX6 Plus还将通过OTA升级基于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的“一眼就懂”视线唤醒、“全时监控”疲劳预警系统等功能。
  “在智能化方面,我们推出的功能是用户所需的。用户的痛点就是威马创新的起点。”沈晖解释称。
  此次威马EX6 Plus就使用了全新Living Engine 2.0智能座舱。智能语音助手AI小威,支持70多个免唤醒指令和中英文混合识别,通过语音可直接切换4种驾驶模式。这是威马在智能化方面,能够实现软硬件一体联动的最好例证,也是威马能够绑定“智能”这个标签的实力之一。
  而在智能化技术领域,造车新势力的智能化需求与科技巨头们的AI落地需求恰好一拍即合。
  在造车新势力的智能化合作名单上,阿里、百度、腾讯、华为、商汤,甚至前特斯拉自动架势方案提供方Mobileye一一在列。而传统汽车大厂则更倾向于保持骄傲,并逐渐形成圈子。比如,奔驰和宝马就在今年2月宣布合作成立自动驾驶公司,到了8月奥迪也宣布加入了这个联盟。
  但是,在AI推动自动驾驶领域,科技公司毕竟先行一步。博采众长的威马,此时已经选择在自动驾驶领域和百度、博世等巨头深度合作。目前已经量产L2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成都环城高速完成L3级公路实测,适用于中国交通场景的L3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计划最早于2020年量产。L4级测试车在上海临港自动驾驶示范区通过动态场景测试。
  那么,网联之外呢?
  现实是,无论是纯电汽车,还是造车新势力,都还达不到传统汽车行业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出来的庞大产业链规模。
  比如销售体系。相对而言,传统车企在销售网络的广度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而与之配套的加油、售后服务等产业链更是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角角落落。
  造车新势力们只能与新能源行业里的头部玩家一起迎头赶上。以威马来看,即便创始人拥有丰富的传统汽车行业经历,也在尝试电商、社会化渠道等新方法,同时加速市场下沉去触达2-5线市场。
  “重”者,高城深池
  “重”考验的是造车新势力的内功。更准确的说,就是整车制造和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层面,造车新势力们无一例外都背负着巨大的研发投入。早在2018年9月威马汽车就对外宣布,已经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将投资超过55亿元打造威马汽车科技集团全球研发总部,截至9月,其申请、获批的专利达到1157项,人工智能领域获得的专利授权数量已突破百项。同时宣布明年将发布适配5G技术的新芯片平台。
  威马在科技上的投入,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们的缩影。然而在整车制造层面,则出现了威马单挑“全世界”的景象。
  因为,在所有造车新势力中,威马是目前唯一一个自建工厂并且成功量产的企业。
  在时间作出检验前我们不想为自建和代工两条路径作定论。因为,以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似乎都将经历自造-细分-代工-整合升级的不同阶段。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囊括全部生产环节还制造出高度量产的大众产品。自建工厂还是代工,只取决于企业以什么样的姿态切入这个行业。
  就代工来说,目前汽车工业的产业链细分已经足够支持新品牌进行全球采购,并挑选一家整车企业代为组装。关键在于品牌自身有没有能力按照标准进行严格的把控。而这种全球采购和标准把控又会体现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上。
  所以你会看到造车新势力们的产品从价格高低到质量好坏呈现出排列组合一般有趣的参差多态。此处就不一一详解了,有大量的横向测评可供参考。
  而自建工厂的优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劣势就是成本高,复杂性大,铺垫长。而优势更明显,那就是核心科技自主性高,质量有保障。
  以威马为例,威马不仅自建了整车生产线,还另建了电池包生产线。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核心中的核心。电池包的质量、车企的热管理技术、生产和质检的工艺都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自建电池包工厂让威马掌握了除电芯以外的所有电池技术,进而发展出独立的电池热管理技术。目前EX6 Plus提供NEDC 500KM/400KM两种续航车型。同时推出“黑科技”第二代全车热管理系统,通过外部热源加热乘员舱,大幅降低冬季空调能耗,节省了约20%电量用于续航,相当于NEDC综合工况下提升了100公里冬季续航。
  而如果没有自建生产线和电池包生产线,汽车品牌就要把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向第三方完全公开。这也是很多车企有所顾虑但不得不如此的地方。
  “缓”者,物力维坚
  “物力维坚”原指财务来之不易。但这里我想指代纯电汽车发展到现在的程度,真的来之不易。但是电动汽车要取代燃油车,依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有待解决。
  在《2035》规划中,补贴思路已经不见踪影。政府不再强行引导,而是强调以市场为主导、创新驱动为主要手段,更专注于鼓励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事实上,正是不断的创新、技术革新才让新能源出行方式有了一定的市场化成果。然而,时至今日造车新势力,甚至整个纯电出行方式仍面临一些重要的趋缓阻力。
  受硬科技限制,电池电芯技术仍需突破。极热和极寒环境下的电力表现整体尚不能令人放心。如果再遇到像2018年那样某些地方夏天极热,冬天极冷的情况,不仅电池表现,连电池寿命都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此外,受当前基础设施限制,充电桩、超充、家庭充电桩等设施依然短缺。即便国家电网高调入局,但曾经设想的依托加油站网络建立充电网络的方案进展缓慢。部分物业对家庭充电桩入园有顾虑。在一些城市,纯电车主“深夜聚会”成为常态。这一切都需要市场和时间来解决。
  此外,市场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2020年,外资纯电品牌入局,海外传统车企纯电产品下线,汽车整体销量遇冷导致汽油车降价,用户对于纯电的耐心因素等等。
  所以,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威马一直在积极探索,从早期的推广免费充电桩安装,到后来携手国网等主流运营服务商,探索“即充即用”、V2G车桩双向充电等技术。用户的痛点,就是威马创新的起点。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来说,威马的这些创新技术或大或小,但都是从用户出发、从实处出发,率先为业内的技术革新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探索范本。
  “急”者,大势所趋
  华尔街有句话,说资本流动的地方就是繁荣的所向。而政策大旗挥舞的所向,就会成为资本的焦点。当下的电动出行领域和新造车势力们,正疾驰在政策、资本、市场交织铺就的大道上。
  人们对电动出行依然充满憧憬,对电动车的需求依旧旺盛。2019年以来,相比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持续遇冷,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却与日俱增;2019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98.3万辆,同比增长11.7%。
  以往经验证明,市场的需求必将带动发展和创新。
  纵观智能手机、芯片等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里程,正如智能手机革命促成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壮大。尽管现实层面依然存在问题,但是造车新势力也正受益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2019年行将结束,在行业变局的关口,难免会激发出纷繁复杂的情绪。也恰是在这样的变局之际,上面那些承载造车新势力希望和欲望的“轻、重、缓、急”才变得关键。
  当前,新能源产品从政策导向转为用户导向已成定局。纯电汽车的产品力,以及服务的差异性将成为占领市场的关键。
  那么,该怎么办?实际上,类似威马这样的智能汽车实力派选手,只要继续聚焦技术研发,持续优化质量、体验和成本,依据自身的体系能力,就能够击中正确的时间窗口,像中国品牌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成功一样,让纯电出行惠及大众。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