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制氢 » 正文

半年砸千亿的氢能产业不知何日见利

日期:2019-12-11    来源:上证报

国际新能源网

2019
12/11
09:4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能产业 加氢站建设 电解水制氢

    工信部日前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涉及鼓励发展氢燃料产业的内容,再次引起市场关注。
  氢燃料是今年能源投资的“风口”之一。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我国氢能行业实现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已超2018年全年投资额。
  社会资本和上市公司加速抢滩占位,地方政府也纷纷跑步入场,有人却形容,氢能产业目前落下的仅仅是“沥沥细雨”。作为极具前景的“终极能源”,氢能产业走向如何?其商业化之路还需要多久?
  氢能为啥这么火?
  与其他能源相比,氢能具有明显的提取与应用优势,它不仅可通过传统的化石能源提取,还可通过可再生能源制备,并具有燃热值高、清洁无污染、利用形式多样、储运方便等优点。
  在汽车行业,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氢能被视为日本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2017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发布了“氢能源基本战略”,确定了2050年氢能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到2030年的具体行动计划。
  此外,德、美等国今年也跟进制定了氢能国家战略。
  日本汽车制造商一直都是氢能的主要拥护者。在他们看来,氢能是汽油和柴油燃料的完美替代者。
  氢能发展也符合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政策。
  自今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其就引发资本市场关注。从上游的氢气制取和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到中游的氢燃料电池,再到最终端的汽车制造,企业、地方政府不断释放关于氢能投资的消息。
  商业化之路还有多少坎?
  尽管我国对氢能源的研发和使用非常重视,但要将氢能源大规模商用化绝非一件易事。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此前曾公开表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由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条件。”
  对此,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朝云坦言,目前氢能产业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三高三低”,其中“三高”指的是高成本、高复杂性和高精密度;“三低”则是市场直接需求低、氢能认同度低和社会基础投入低。
  以成本为例,有资料显示,在膜电极领域,国外先进水平的电流密度达到2.5至3.0A/cm3,国内水平为1.5A/cm3,每千瓦成本是国外的20倍,而寿命仅国外的三分之一。在铂催化剂领域,国内的消耗量是国外的3到5倍,且仅小规模生产。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我国尚有一些未突破的关键技术。
  氢锂“赛道”何去何从?
  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动力锂电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实现了产业化,从2009年的全国产销约5000辆左右,逐步增长到2018年的生产127万辆、销售126万辆。
  相较锂电池的发展路径,目前氢能处于产业导入期,关键行业驱动力也是财政补贴等产业扶持政策。两条技术路线的不同之处在于配套设施,氢能源汽车是配套先行,动力锂电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充电站、换电站等配套设施起步较晚。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下坡、电池技术发展等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涉及最多的就是锂电池和燃料电池是单刀突进还是双轮并行?
  其实,目前锂电池和燃料电池都是有望替代燃油车的主流技术,两者各有优势,均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若锂电池能提升其能量密度,优化循环使用寿命,会更具竞争力;氢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车辆和加氢站建设的巨大成本、安全等问题依然是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从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氢燃料电池比锂电池更有发展前景,但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发展锂电池比氢燃料电池更具市场竞争力。
  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表示,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就是“兄弟关系”,燃料电池车中也用了一部分锂离子电池。
  更多的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之源,不是谁替代谁的你死我活的绝对替代,可能是两强并存、齐头并进的双轮前进。
  无论锂电或氢燃料电池,两者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既有优势又各有缺陷,偏向一方而损毁一方都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