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技术 » 正文

100%可再生能源哪里来?储能将担平衡系统重任

日期:2020-04-15    来源:《能源评论》  作者:王伟

国际新能源网

2020
04/15
09: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储能系统 可再生能源发电 电网储能

在4月10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

从世界范围来看,100%可再生能源目标也已成为一个实现清洁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截至2019年年底,有58个城市或地区已经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其中36个城市或地区已经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目标。131个城市和区域将2030年设为实现目标的截止时间,114个城市把实现目标的时间设为2050年。

近10年来,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和光伏的迅猛发展,让这一目标看起来更加接近现实。2017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24.4%(IRENA,2019c),预计2018年已经达到26%(REN21,2019a)。在可再生能源供热(冷)和交通领域,2016年分别实现了24.1%和3.3%。

可再生能源前景很美好,但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的现实问题?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子佳对《能源评论》表示,在100%可再生能源系统,维持供需平衡将成为一个最大的挑战。储能技术,不论是供给侧、电网侧还是需求侧,都是能源系统灵活性的关键来源,储能要承担平衡重任。

他认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多领域多维度的创新举措,包括关键技术、市场设计、商业模式等方面。其核心是,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保持既经济又可靠的供需平衡,提升整个系统的灵活性。

未来,我国储能行业要助力可再生能源发展,不能忽视以下三个关键驱动因素。

一是进一步降低储能的商业投资成本,增加储能运营的经济性。在大部分已建成的储能项目中,其经济收益、非经济收益已经和项目投资取得了平衡,但是大部分的项目在经济性可行性上不高。在电化学储能中,锂电池技术一直独占鳌头,也是受益于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电池技术提升,以及电池成本的下降(虽然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技术要求存在较大差别),大型锂电储能系统造价已经突破200美元每兆瓦时。对于储能项目,可以借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前期依靠一定水平的补贴,后期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实现平价盈利。

二是搭建一个让储能产生经济价值的政策框架。现有的电网系统设计逻辑是实现供需平衡,而储能的作用是存储或者释放电能,和现有的框架较难融合。未来,储能系统的所有权、经营模式等系列问题还需要逐步明晰,以确保储能服务提供商能够有广泛并顺畅的收入渠道和来源。

三是需要更多的示范项目来提升全系统对储能的认知。对于一项刚刚发展的技术,示范项目对理解技术功能、积累运营经验、探讨商业模式特别重要。这方面我国具备天然优势:我们有足够大的市场和应用场景,也有足够多的市场参与方。

王子佳认为,需要提醒业界重视的是,虽然当今的储能装机以电网侧和发电侧的大型储能设施为主,但在未来,电表前的大型储能(FTM,in front of the meter,包括电网侧和发电侧)和电表后的需求侧储能(BTM, behind the meter)应该是两分天下的。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