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工业化水平提高和农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居民远距离出行需求日益增多,农村道路交通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 机动化出行工具成为农村居民的重要选择,农村地区开始进入机动化出行阶段。在农村地区进入机动化出行这一时期,电动汽车已经在部分城市地区和领域推广普及,成为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及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农村地区能否成功跨越燃油车时代,直接进入电动化出行时期,以避免传统燃油产品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重复性投资,成为本课题重点关注与研讨的内容。
从基础条件来看,农村具备直接进入电动化的条件:一是农村居民对电动化出行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二是农村具备电动化产品充电空间和电力保障条件;三是电动汽车产品高延展性能够匹配农村差异化需求。
从产品需求来看,一是农村居民购买电动汽车的支出预期在 7 万元以下,主要集中在 5 万元左右;二是农村居民对续驶里程期望值高,但低里程、慢充产品基本能够满足日常需要;三是充电设施的安全性、充电速度和充电价格是农村居民关注的因素;四是对电动汽车有兼顾农用或拉货等特殊需求。
从产品供给来看,企业比较关注农村市场,有产品储备和开发能力。一是部分企业已在农村地区推广部分产品;二是在未来政策引导下,大多数企业将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特定车型;三是微型、小型车是企业在农村市场布局的重点;四是针对农村市场开发的产品质量与销往城市地区产品保持一致。
农村地区虽然具备了电动化基础条件并具有一定消费需求,但电动化发展依然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价格竞争力不足导致消费和生产积极性差;二是安全保障方面,消防体系不完善导致电动汽车着火控制能力不足;三是服务保障方面,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便利性较差;四是充电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公共快充桩布局驱动力不强导致投资主体缺失。
除上述共性因素外,不同的地区也具有各自差异性的基础条件与产品需求。因此,应采取分地区、分阶段的电动化路径。本报告首先根据经济发展、电力条件、道路条件、所在地区城镇化率、市场服务便利度、临近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所在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是否为大气治理重点区域等条件,对不同农村区域进行分类并划分优先级,结合层级划分设计了分阶段、分区域的农村地区电动化推广路径:导入阶段以电动乘用车下沉产品和升级的低速电动车导入农村市场,重点在东部沿海等农村地区(第一层级)开展电动化出行示范。发展阶段通过产品多样化扩大农村电动化市场,在第一层级农村地区全面推广电动化出行,并重点发展省会农村区域(第二层级)电动化出行。成熟阶段农村电动化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电动汽车在农村地区开始普及。
为了加快电动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并解决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阻碍因素,本报告提出六个保障机制建议:一是经济保障方面,研究针对农村电动汽车推广的财政与金融扶持政策;二是安全保障方面,加强电动汽车安全使用和消防体系建设;三是服务保障方面,加强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售后服务网点建设及维修人才培养;四是便利性保障方面,将充电桩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五是产品保障方面,研发生产适合农村地区的电动化产品;六是模式保障方面,探索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共享出行、电动汽车与光伏协同发展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