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在“碳中和”愿景下,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成为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从蹒跚学步到披荆斩棘成果显著,开发利用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如期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5%的庄严承诺。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我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十四五”是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实施能源领域碳达峰行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大力推动新时代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
成就瞩目中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章建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全国能源行业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据章建华介绍,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2.4%,较2012年增长14.6个百分点,其发电装机差不多相当于41个三峡电站。其中:水电3.7亿千瓦、风电2.8亿千瓦、光伏发电2.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2952万千瓦,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发电量达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
在此基础上,我国减污降碳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达6.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替代煤炭近1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达17.9亿吨、86。4万吨与79.8万吨,为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华昇能源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田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资源禀赋影响,我国部分能源品种对外依存度较高,加之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使得加速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在逐步建成多元化低碳资源体系的进程中,我国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不断,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大量涌现。成绩斐然背后,是体制保障、科技创新、经济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悉,近年来,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其中,中国水电领域具备全球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特高坝和大型地下洞室设计施工能力均居世界领先水平。而全产业链集成制造也有力地推动了风电、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近10年来我国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单位千瓦平均造价分别下降30%和75%左右,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为可再生能源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进无电地区电网延伸的同时,我国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独立供电工程,累计让上百万无电群众用上绿色电力,圆满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自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累计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31座、6478万千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移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创新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户贫困户、每年产生发电收益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绿色力量。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我国持续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水电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速了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进程。
布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步入新阶段
2020年9月22日,中国承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宣告代表我国步入低碳转型的新阶段,一场改变我国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实践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为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和“高质量”四大特征。具体而言,到“十四五”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预计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将达到2/3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可再生能源将从原来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补充,变为能源电力消费的增量主体。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今年开始风电光伏发展将进入平价阶段,摆脱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实现市场化和竞争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既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也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实现高质量运输发展。
事实上,推进低碳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系统,而电力系统低碳转型恰为核心要义之一。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要推动新能源成为电力供应主体,并从统筹优化新能源开发布局、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构建新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多措并举保障新能源高水平的消纳利用。
田晓指出,在过去推进低碳转型发展中的成功实践中,我国积累大量有关新能源的技术和产业条件,并初步具备实现碳中和的底气、能力和实力。然而,低碳转型过程十分复杂,涵盖了社会的多个层面,如何通过调整和弥补,以统筹规划中长期市场设置、完善辅助服务调控机制、建立健康的容量市场,也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对此,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介绍,接下来将发挥规划引导和约束作用,多元化发展非化石能源。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积极有序推进沿海核电建设;坚持生态优先,以西南地区、黄河上游等重点流域为重点,开发建设水电站;锚定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同时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除了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之外,章建华表示,我国还将大力推行绿色用能模式,采取更加严格的能耗标准,支持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非化石能源替代和用能方式改变。推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筑光伏一体化等绿色用能模式,加快取暖、炊事用能等方面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实施能源领域碳达峰行动,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有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力军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