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中国投资人峰会也如期而至。隆基股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在峰会上分享了“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李振国发言实录:
在去年9月22日我国提出来30·60双碳目标之后,紧接着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在欧洲宣布2050年零排放,占全球能源版图70%的、120几个国家宣布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概念成为新一轮的国家政治共识,或者也已经成为中西方社会为数不多或者是几乎差不多的共同语言。
下一步碳中和的终极场景到那个时间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怎么一个情景,所有的今天的行为和动作都应该朝那个情景下迈进。从2020年到2060年在碳中和情景下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看,今天咱们是1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部分是能源消费带来的,有一部分是工业过程带来的,同时我们有农林业带来的一部分碳,几亿吨的情况,碳在不增加的情况下到2060碳中和的逻辑是到那个时间每年只能有几亿吨的碳排放才能实现碳中和。2020年化石能源占85%,非化石能源占15%,到了2060年倒过来,15%化石能源消耗原因是碳中和,没有碳中和就是100%的清洁能源。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认为从今天迈向碳中和大概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说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完才做下一个阶段,应该是有交叉或者是共同进行的。第一个阶段是通过非物理性的政策面形成与现有灵活调节能力市场化需求侧响应非物理侧的调整,最大限度接纳清洁能源。第二个阶段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以及改造,这个是让渡出10到15年空间。第三个阶段是新能源+储能以及早期的水电还有抽水蓄能调节,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形成脱碳。第四个阶段是氢的引入,除了电力系统是碳排放是一个因素,非电体系占的碳排放更大,不引入氢没办法进入到深度脱碳的。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政策体制的调整,大家可以看到在中国水电占比在能源结构很高,并且水电的年发电小时数只有3000多个小时,除了汛期极短的时间其他时间有很灵活的调节能力,因为体制机制的原因灵活性没被充分发挥。没有说上网电价在早晨10点到下午3点的时候便宜点,到晚上7点到晚上11点上网电价贵一点,这样的话水电站会控制水电的发电能力,目前是一个电价,导致灵活性没被发挥出来。
包括火电站。“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对火电站下达了灵活性调节的任务安排,到2019年年底检查只完成了20%,原因在于体制机制没有给灵活调节电源给予补偿机制。还有一个是关于电价市场化的问题,现在的峰谷平的电价差是基于火电形成的粗放自电价管理,不是基于供需关系形成的电价,这些政策在最近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正在大幅度进行调整。这种条件之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在今后5到10年中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物理调整,政策调整可以吸纳清洁能源参与到电网。
第二个情况是关于抽水蓄能,以火电为主的抽水蓄能的必要性不会被体现,因为火电可以自平衡发电能力。以氢能源为主中国有水有落差的资源是很多,原有的水电站是基于流量进行设计的,已经有了一个水库的基础上再建一个上水库或者是下水库进行调节,第一不浪费水能资源,第二成本会大幅度降低。这种情况下又能够为我们的新能源的发展让渡出5到10年的空间。这两项措施给新能源发展带来10到15年的空间之后会迎来化学储能成本降低,10到15年之后光伏电源点成本进一步降低,成了一个高比例清洁能源的电力体系。
另外一个大家可以对于装机量以前预测是有保守的,如果说你要储存20%的电量其实是已经把它装机的一半给消掉了,在这个逻辑上来说如果说是光伏大家对它的一个装机的量上还是要进行一个更乐观的评估。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关于氢能的引入,今天整个电力系统42%的碳排放是来自于发电的,随着能源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比例在电力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比例会逐步上升。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碳排放不是来自于电力系统,比如说像能源化工系统、冶炼系统、水泥长距离运输,像海洋远洋运输,航空运输,老百姓日常生活,你要做饭取暖这些方面的脱碳最后是需要引入二次能源氢能的,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包括氢和生物质能耦合会实现一个零碳甚至负碳的逻辑,我们在参与研究并且建设这方面的。当然也有一些环节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实现二氧化碳碳的,像水泥行业碳酸钙高温把二氧化碳烧出来了,很难有办法在这个地方不让他排二氧化碳,最后就得想着我通过碳会去中和吸收这么一个逻辑。当然如果说是碳捕捉成本下来也可以通过有效碳捕捉事前,最后还有一点碳排放无法消除的碳排放进行中和,进行捕捉封存。
这就是我们未来到今后三四十年能源变革的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