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将是中国启动终结170年来人类依靠化石能源时代的元年。”国家电网公司特聘专家、华润电力高级顾问、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在4月20日,由氢能观察主办的2021世纪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大会上表示。
会后,雷院士接受了氢能观察的专访邀请,对我国目前的能源布局以及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和建议。
快速的产业布局:能源挑战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使得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从上至下加紧布局。雷院士指出,我国目前真正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的方面主要有两块:一是大规模的可燃氢;二是海上发电。对于目前而言,我国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如,大规模的可燃氢供应还不足,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以及成本需要进一步突破等问题。
根据规划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前装机总量已经达到5.3亿千瓦,到2030年将至少是现有装机容量的三倍,能否有效消纳风、光电能将是一个重大挑战,“必须探索新的风、光电能的消纳之道”。
能源消纳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的一大难题,欧洲建立了大量的海上风电设备,通过成本极高的高压磁来送电。“中国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海上送电能否实现。”他强调,如何消纳才是发展新能源最大的障碍。我国目前的“西电东送”项目采用的是特高压电网送电,但就长远考虑,到2030年,特高压是否还能输送和支撑如此庞大的电力,需要深入考虑。
制造清洁能源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我们曾计算过,40%的沙漠戈壁足以供应全国的电能,我国的陕北地区和沙漠地区是一个重要的能源供应场所。源源不断地开发和制造新能源是好事,但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非常重要。”
纯净的清洁能源:氢的发展
氢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它是一个国家战略,需要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其中。
近几年,我国各大企业纷纷布局氢能。华润电力在布局氢能上也有诸多考虑,“氢具有能源禀赋,是最清洁的能源,但发展氢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
雷院士在欧洲研究新能源产业多年,他提到:欧洲环北海国家(英国、荷兰、丹麦、挪威、德国)十分支持新能源建设,借助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大量风电场,然而风电过剩的现象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出现的转机就是制氢。”就地制氢的同时带来了可再生能源的释放,缓解了电网的压力,解决了电的消纳问题。
管道材料的差异性也是制约氢能发展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我国目前的氢能消纳和储运危机难题,欧洲有其天然的优势。欧洲有2万3千多公里的天然气管道,输氢时不需要根本改造就可以直接利用,而我国的钢材天然气管道容易产生氢脆的问题,这便是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
关于氢的应用端,目前我国对氢能停留在燃料电池汽车上,但其实它的占比很小,氢能源汽车还是一个起步,将来会有更多的道路和方向。
没有二氧化碳排放、零污染、能量巨大,氢能在所有清洁能源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未来到底会如何还需要顶层的能源设计。国家的引导是产业布局的开始,国家政策也是产业未来的风向标,清洁能源的储存、分配、消纳需要国家的引导和督促,氢能未来的分配需要顶层的决定和规划,要从国家国情出发,走适合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之路。
长远的政治格局:未来可期
“‘十四五’真正开启了一个能源的变革。”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战略层出不穷。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开展新能源建设。从风力发电场到光伏芯片,从加氢站到燃料电池,新能源正大刀阔斧地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我国目前有70%的石油资源依靠进口,大量的资源需求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只有实现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才能真正解决物质匮乏的根本难题,才能不依靠进口,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能源转型来推动和提升,能源的转型与关系着整个人类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人类发展至今,漫漫征途,重重阻碍。谈到4月16日北京储能电站爆炸事件,雷院士给我们吃了一剂定心丸:“储能不仅仅包括电储能,还有很多等待挖掘的领域,能源的探索之路一定是艰难坎坷的,越早出现问题越早解决”,“安全问题需要国家部门的监管,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但也不用害怕,制定出统一的安全标准来规避这类问题,以防事故再次发生。”
发展之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方案的过程,新能源的发展来源于化石能源使大自然的负担过重。面对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现状,解决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处理煤炭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我们现在正走在“还一个绿水青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