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石油下游直属科研机构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召开新能源新材料机构成立大会,正式成立氢能、生物化工和新材料3个新研究所。
氢能、生物化工和新材料3个研究所正式落地,标志着中国石油在这3个领域的科技攻关按下加速键。
此次新成立的新能源研究机构,并没有新增加机构数量,中国石油石化院确定了在新能源新材料机构成立初期相关室所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机构”合并运行方案:
新材料研究所与生物化工研究所初期进行合并运行;
氢能研究所与化工研究室合并运行;
原聚烯烃研究室不再保留,创新团队依托合成树脂研究室运行,原生物质燃料与新能源研究室不再保留,整体划转生物化工研究所。
氢能研究所将围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氢气制取储运及高效利用、燃料电池及储能技术等氢能产业相关技术研究。
生物化工研究所将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以低碳清洁能源和可再生碳资源供应及开发为目标,围绕生物质燃料、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等技术进行研究。
新材料研究所将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炼化业务从“燃料”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转型的要求,围绕高性能合成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高端碳材料等进行研究。
早在今年四月,中国石油对总部机构进行改革,将新能源提升到与油气并列的地位,同属油气和新能源子集团。5月初,中石油上游企业召开新能源业务推进会,确定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氢能等新能源业务,积极发展CCUS产业。
此次成立的氢能、生物化工、新材料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石油面对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变化新挑战,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等方面开展的重要举措。
“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
5月2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石油资产总额达40886.7亿元,利润总额875.2亿元,其境内税费占央企上缴税费的1/7。
去年以来,壳牌、BP等欧洲能源巨头率先启动,提出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降为零目标。作为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商,中国石油在报告中披露了绿色低碳发展进展。在大力发展天然气的同时,中国石油正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
2020年,中国石油加大低碳和零碳资产投资布局,国内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9.9%,占当年全国年产 量70%;油气产量结构进一步优化,向绿色低碳转型取 得重要进展;积极布局氢能等替代能源产业,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增长极。
2020年,中国石油COD、氨 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较2015年分别削减32%、 29%、18%、36%。继续深度参与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 织(OGCI)框架下的各项合作。
“努力建设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全面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力争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和全球温控目标做贡献。”中国石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表示。
过去一年,中国石油抓住油气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机遇,首次把“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该战略下,中国石油加大低碳和零碳资产投资布局,将天然气发展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性、成长性和价值性业务,推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大趋所示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表观点: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需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
国际能源署5月18日发布题为《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部门路线图》的报告说,到2050年全球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是一个重要且艰巨的目标,需要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该机构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行动以实现该目标。
报告指出,已有越来越多国家承诺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碳中和或净零排放,这是一个巨大进步。然而,即使这些承诺完全落实,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仍将达到约220亿吨。
报告就2050年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出一系列建议。首先,短期内各国政府应立即大规模部署所有可用的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大力推动加速创新。具体来说,该报告的路线图建议,到2030年全球需每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30吉瓦(1吉瓦等于1000兆瓦),每年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390吉瓦。
其次,到2050年全球几乎一半的减排量依赖于目前尚处于示范或原型阶段的新技术。这要求各国政府迅速增加研发支出,调整资金使用优先顺序,并示范和部署清洁能源技术,这些措施应成为能源和气候政策的核心。报告认为,新型电池、电解氢装置、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与储存等技术进展将为2030年至2050年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现阶段减少约8%。届时全球近90%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风能和光伏发电合计占近70%。报告还强调,国际合作、特别是创新和投资方面的合作对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至关重要,国际能源署将致力于推动加速全球能源转型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