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资讯 » 中国新能源资讯 » 正文

碳交易促进综合能源业务发展的原理及相关市场机遇分析

日期:2021-07-09    来源:奇点能源  作者:王康

国际新能源网

2021
07/09
09:3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新能源市场

前言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加快,碳交易及碳资产管理业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金融、产业、互联网等方面大鳄都纷纷涉足。但另一方面,碳市场机制仍需完善,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尚需时日,进入者均感觉业务破局点仍太少。本文在分析碳市场空间基础上,剖析碳市场作为一种减排机制促进能源转型的机理,寻找新环境下给综合能源带来的系统性机会。

碳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空间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可开展的碳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包括碳排放核查、减排碳资产(CCER)开发、碳交易、碳相关课题研究和培训等。其中:

碳排放核查,8大行业控排企业都纳入碳市场后,总量约在8000家左右,按照当前碳核查费用标准,市场容量约2亿元;

CCER开发,2017年国家发改委暂停CCER备案签发后,当前CCER政策仍不明朗,按照未来8大行业全纳入,在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全社会配额约90亿吨,CCER可抵消配额比例为5%,全年可用于抵消的CCER量约为4.5亿吨,价格按40元/吨测算,每年能开发的CCER资产总价值约180亿元,开发代理费率按10%-20%估算,开发总费用在20-40亿元;

碳交易,碳市场交易规模及活跃度,依赖于配额的收紧、对第三方交易机构开放程度和金融衍生品推出,预计未来几年内全国碳交易市场主要参与主体为控排企业,交易品种以现货交易为主,预计交易规模在200亿元量级,第三方开展自营业务和经纪业务的空间有限;

课题和培训,在国家要求各地政府明确双碳时间表、施工图和路线图,各央企也纷纷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背景下,双碳课题研究和培训是当前碳资产公司的重要业务,但随着相关问题逐步明确,其业务持续性较差。

综上,可以看出碳直接相关的市场业务空间较小,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竞争日益激烈,以轻资产为主的业务模式也不适用于摩拳擦掌准备进入的机构、央企等大玩家。社会期望的万亿级甚至是百万亿级的“双碳”市场,势必要以碳市场机制为延伸,寻找碳成本传导下产生的综合能源市场机会,以及随着碳资产金融价值提升带来的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空间。

碳市场机制促进综合能源发展的原理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对其他市场来说更加抽象,其基本原理在于通过人为构建“碳资产”来衡量碳排放权的稀缺性,从而将二氧化碳排放这一能源领域重要的外部性实现内部化,引导社会生产活动向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综合能源业务空间大幅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化石能源使用成本提升,造成能源、电力成本中枢上移,而非化石能源、节能减排等低碳能源使用方式成本优势增强,从而不断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节能、综合能源等行业发展。

二是对于满足额外性的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电能替代和碳汇等项目,开发额外的CCER资产相当于增加了一块补贴收益,提升了项目盈利能力。另外碳成本上升预期促进用户提升综合能源意识,促进市场面扩大以及综合能源议价空间增大,破解综合能源商业模式困境。

三是化石能源项目投资风险增强,资金将优先选择低碳能源和综合能源领域,促进低碳项目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不断降低。

总体来看,从用户侧来看,企业最关注的是自身碳资产和碳排放的平衡。企业碳资产主要包括配额与CCER资产,而实际碳排放是企业的碳负债。类似资产负债表管理,企业总是努力追求做大碳资产和降低碳负债,以实现在碳市场上收益最高或履约成本最低。从企业的上述基本需求出发,以碳为切入点,寻找具有系统性机会的综合能源市场机会,形成“碳资产管理+综合能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实现碳相关业务增长的重要途径。

存在的主要机遇

(一)新能源与绿电交易

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发展是当前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头戏,全国碳交易市场惠及新能源的发展,但其作用可能不是体现在资产侧(由于CCER总量限制和额外性等方面原因,对新能源签发CCER可行性较低,详见“关于碳交易市场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冷思考”),而是通过绿电采购、绿证购买等方式,将新能源的减排价值在企业碳负债侧进行体现。

由于新能源进入交易在价格和消纳方面无法保证,当前新能源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意愿普遍不强。但由于新能源比例的快速增长,要真正发挥其“主体”地位,满足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电网平衡的需要,新能源进入交易是大势所趋,所以通过绿电价值的体现,能够激发消费侧对新能源电力的需求,促进新能源电力溢价,一定程度抵消电力交易带来的消纳和电价风险。6月11日,发改委价格司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了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以更好体现光伏发电、风电的绿色电力价值,该支持政策为通过市场交易促进绿电消纳打开了市场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绿电溢价并不意味着新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后电价一定会比原上网电价提高,其市场价格第一决定要素仍然是电力供需,现货市场试点经验表明在新能源大发时段电价会大幅降低。绿电溢价表现在绿电能够降低企业碳负债,所以需求相较化石能源电力更大而产生一部分溢价,即新能源交易电价是碳溢价与供需平衡的叠加,碳溢价高低与碳资产价格理论上正相关,以此促进新能源更大规模的发展。

(二)新型储能

新型储能是解决新能源随机波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保证。今年以来,储能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新型储能价格机制有望理顺,储能行业发展预期更加旺盛。由于储能对于新能源电力消纳作用明显,理论上可以分享新能源产生的减排效果,同时当前储能项目盈利模式不太清晰,符合CCER额外性的要求,如果能够开发出CCER资产,将提升储能项目收益水平,促进新型储能更快发展。

4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十四五”末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00 万千瓦以上,据此估算2025年新型储能总容量在60-100GWh之间,储能容量年复合增长将超过65%。根据相关机构预测,至2030年底新型储能总容量将超过300GWh,“十五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仍将超过35%。新型储能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赛道。

6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全国新型储能管理平台,实现全国新型储能项目信息化管理,将新型储能项目的建设、运行实际情况作为制定产业政策、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的重要依据,意味着新型储能实质支持政策出台仍需时日。在新型储能政策出台之前,对储能项目开发CCER资产,在资产侧增加其价值,对于促进新型储能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生物质综合利用

消费侧碳中和工作中,在终端能源进行绿色电能替代之外,重工业、航空、重交通等领域仍需要较大量的燃料,而燃料的清洁替代是碳中和的难点。生物质能源是自然界目前唯一可获得的可再生燃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宝贵资源,相对氢能等其他方式性价比更高,未来在燃料替代中不会缺席。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每年林业废弃物可作为能源利用的折合标准煤2亿吨;农作物秸秆年可收集利用量约9亿吨,除作为原料、饲料等用途外,大约4亿吨可作为燃料使用,折合标准煤2亿吨;规模化畜禽粪便资源年可收集量约13.3亿吨,考虑肥料化、饲料化等利用后,年可利用量约9.3亿吨,折合标准煤0.35亿吨;预计2030年城市垃圾焚烧年可利用量约2.4亿吨,折合标准煤0.66亿吨。以上可能源化利用的各类生物质资源总计折合标准煤约5亿吨,全部利用可达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10%,充分利用对于碳中和目标意义巨大,但当前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比例仍较低,双碳目标将逐步激发其巨大的潜力。

2020年,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先后印发《完善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运行的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0〕1421号),《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财建〔2020〕426号),对于生物质发电的新增项目和存量项目影响较大,抑制了生物质发电的发展。但是,随着碳约束收紧,后续生物质成型燃料、制沼气等非电利用是国家鼓励的方向。同时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完善生物质产业链条、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引导绿色产业资金进入,不断发掘生物质的减碳价值,建设以生物质为核心的县域综合能源,必将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初步估计,“双碳”背景下的生物质能行业将成长为3000亿级别的市场。

(四)工业领域综合能源服务

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其中高耗能行业占比偏高,我国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玻璃等高耗能产品均占到全球50%以上,总耗能量巨大,是我国单位GDP能耗大比例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中国总排放接近全球的30%。但从产品能耗强度来看,我国工业领域平均能耗在全球排名并不低,随着工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工业企业比节能公司更懂行业节能,自主技改带来的节能效果成为工业节能的主要驱动力,也使工业节能看上去前景广阔但节能服务或综合能源公司进入困难。

但是,在双碳背景下,给工业节能市场开辟了新天地,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带来的环境效益在碳市场侧有所体现,开展节能的控排企业碳负债降低促进碳市场履约成本降低,碳收益的叠加使包括余热余压利用在内的节能和综合能源服务项目收益更高;同时配额资产的盘活能提升企业开展节能减排项目的能力。

以前,周期性的高耗能行业面临较多的政策、市场和信用风险,阻碍了第三方投资的进入。但在碳市场环境下,高耗能行业获得配额碳资产,配额资产在碳交易市场上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从而使高耗能企业获得了一笔优质的流动资产,提升了控排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信用水平。如果配额资产仅用于履约,实际上大部分配额资产闲置了。可以以碳资产为抵押,促进第三方投资开展节能项目投资,其投资收益是节能收益与碳资产收益的叠加,通过节能项目降低碳排放,使企业产生更多的配额资产盈余在碳市场上获利;企业也可以直接向银行质押碳资产获得融资,自己投资节能项目获得节能收益和碳收益。据初步测算,仅工业企业余热回收用于企业内部生产、北方地区供暖等,未来每年将创造超过千亿元以上的营收。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