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印象中高大上的科技企业,正在变成耗能大户。
数据显示,全球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将从2007年的1%-1.6%增长到2040年的超过14%。这个比例接近目前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用能排放占比,是目前钢铁行业用能排放占比的两倍。
双碳目标下,科技企业的减排任务变得愈发紧迫。未来,用能方式或将成为科技企业的核心挑战之一。
然而,我国科技企业在实践双碳目标中的表现,与其商业地位、营收规模和利润表现并不匹配。
目前,绝大多数科技企业并没有提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大多仅限于概念的表态,让带着造福人类光环的科技企业略显失色。
相比之下,人们印象中的“耗能大户”却纷纷积极行动:华电集团、国家电投集团等发电企业提出了具体的碳达峰时间和计划,中石化、中国大唐等能源企业相继启动碳中和目标。
国际上,知名科技龙头企业也已逐步完善自己的双碳版图:从清洁能源建设投资,到绿电采购多有布局;从自身实现碳中和,到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大多已提出明确目标。
中国科技巨头为何如此被动?科技企业通往绿色发展的道路还有多远?
科技公司的国际碳差距
企业有多种实现用能方式绿色替换的方式。如自主投建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购买绿证;投资可再生能源电站;通过市场化手段采购绿色电力等。
在绿电交易成熟的欧美市场,绿电采购是科技企业践行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之一。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企业通过购电协议(PPA)的形式,签署了总计19.6GW的清洁能源。比之2020年上半年全球清洁能源8.9GW的购电协议,同比增长了120%。
全球前十大绿色电力采购商中,有一半来自科技企业,分别为微软、亚马逊、脸书、谷歌、英特尔,采购量分别为6154MW、3990MW、559MW、334MW、179MW。
随着我国绿色电力试点交易启动,9月绿电交易数据出炉:秦淮数据采购18300万KWh,腾讯采购6000万KWh,燕山石化采购4000万KWh,申洲国际采购2000万KWh,中国联通采购500万KWh。
其中,前两名为科技企业。可见,在绿电采购中,我国科技企业已经率先行动,但参与规模和交易量有待提高。
与中国科技企业略有不同的是,欧美企业采购绿电有一个核心动力是降低成本。例如美国部分地区采购绿电已不再需要支付溢价。
而在这方面,中国独具产业优势。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能和装机皆位居全球第一。今年,光伏和陆上风电进入平价之年,新能源发电成本比起化石能源已经逐渐显现优势,并将逐步下降。这为绿电交易提供了经济性。
随着国家战略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和数字基础设施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支持数据中心集群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鼓励数据中心企业参与可再生能源市场交易。
比起绿电采购,我国科技企业在清洁能源战略布局中,与欧美科技企业的差距更大。
今年年初,《欧洲气候中立数据中心公约》通过行业公约,对科技企业提出整体约束。公约明确要求:到2025年欧洲数据中心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要达到75%,到2030年达到100%。亚马逊云、IBM、谷歌、英特尔、微软等知名科技企业皆已加入。
对于云服务企业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微软已于2014年实现,谷歌于2017年实现,苹果于2018年实现,脸书于2020年实现。
从公司层面看,国外科技龙头结合业务广泛布局清洁能源。
谷歌计划于2025年前将其在4大洲的14个数据中心均转型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在公司互联网搜索业务、地图业务、Gmail邮箱业务、YouTube视频服务业务需求量增加的同时,确保公司业务操作都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
亚马逊计划在2040年前达成碳中和目标。亚马逊于今年2月宣布公司已经订购了700多辆压缩天然气动力卡车,减少碳排放,努力降低其美国送货车队对空气的污染。
而早在2017年3月,亚马逊便宣布了一项新计划,在其物流配送中心安装太阳能光伏。此外,亚马逊还在美国的北卡罗莱纳、俄亥俄和弗吉尼亚州建设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厂,这五个发电项目足够为24万户美国家庭提供电力。
而苹果则更为超前,苹果公司宣布到2030年将实现碳中和,包括让数百家苹果供应商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不仅如此,通过投资的清洁能源项目,苹果已经成为绿色电力的出售方。
美国的很多州实行净计量电价,允许拥有绿色能源发电设施的电网用户向电网输送电力,将多余的电能出售获利。而此时的苹果,发电项目规模已经相当庞大,需要成立子公司来出售剩余绿电。
苹果这家全资子公司叫Apple Energy LCC,负责将苹果旗下光伏电站产生的多余电力售向全美。
双碳目标集体缺失
科技企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使用,并以数据中心电力使用为主。
随着云大物移智链的应用,科技企业数据中心的规模和用能也在水涨船高。以腾讯为例,2019年,腾讯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占其碳排放总量的86.75%。
一个大型的数据中心电费消耗约占运营成本的70%,全球数据中心每年电力消耗相当于8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我国2020年数据中心用电量2045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2030年数据中心用电量预计突破4000亿度,或将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7%。
今年1月12日,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腾讯是中国政府提出碳中和时间表后,第一家响应的科技巨头。
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说,科技企业要更为关注企业运营对气候、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些年,腾讯已经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在数据中心降低碳排放。
6月22日,百度公布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百度成为极少提出具体时间表的科技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百度称将以2020年为基准年,计划在已有绿色实践的基础上,在数据中心、办公楼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应链六个方面,全面构建203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
阿里巴巴则提出平台企业要为中国低碳发展作贡献,曾经的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技术重心是要确保平稳顺畅的“商业价值”,现在必须增加一项:推动实现环境、生态等“社会价值”。
总体来看,科技企业的响应和举措更多停留在细枝末节,缺乏全局的考量和行动。科技企业为何如此被动?
诚然,我国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用不到30年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向碳中和的过渡。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整体早于中国,因此一些国家早已实现碳达峰,也有更多时间从容地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
正因如此,我国企业需要积极行动。在同样的大背景下,经历过较早发展周期的煤炭、钢铁、航空等行业对碳减排已有相当的认知,而相对新兴的科技企业的行动相对迟缓,绿色发展意识有待加强。
此外,这与中国电力市场的现状有关。比如绿电采购渠道少,成本高。绿电交易启动前,市场主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自由采购风电光伏等零碳排放的绿电,实践碳中和缺乏落实路径。
随着科技企业耗电量继续猛增,用电成本逐渐会成为决定科技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双碳目标的提出也促使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刚需。
未来,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将为企业落实碳中和目标提供越来越多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