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8日下午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必然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它既意味着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的革命,也是一次能源领域全面升级换代的机会。
习近平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进入碳中和时代,能源领域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将热技术、储能技术、云与AI技术等技术创新融合,聚焦清洁发电、智能配电、储能等领域,加速能源数字化,推动零碳智能社会的建设。所谓能源数字化即指利用数字技术,引导能量有序流动,从能源供给端到使用端,可实现高度的环节统一与智慧管理,满足区内不同的用能需求,以此构筑更高效、更清洁、更经济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生产率、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在能源行业普遍推崇强调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当下,我国地热能“数字化”能力亟待提升。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8部委联合对外公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对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着重提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发改、住房城乡建设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和国家地热中心建设地热能信息管理平台。
具体而言,省级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业主在地热能信息管理平台中录入项目备案/登记信息,并在供暖期内按月更新项目的运行状况,并定期将地热开发利用数据上报统计部门。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勘查开发单位建立地热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地下热水温度、流量等动态物理信息的综合监测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李宁波介绍,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地热能勘查环节可提升勘查的识别精准程度,缩短勘查过程所产生数据的解析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降低勘查开发的成本;而在能源消费环节,则可使地热能供需管理与政府监管实现智能化,大幅提升地热能利用能效,提高决策科学性。
据记者了解,我国还没有从顶层设计、开发利用、运行管理、检测决策等全流程数字化的地热开发利用项目。目前除北京外,我国大多数地区,由于地热并未摸清家底,并不完全具备数字建模的基础。李宁波建议,地方可探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建设地热能数字化应用示范区。具体而言,在顶层设计层面,需要在战略、规划和政策上通过正向激励或指标限额,更好地引导地热能规模化、高比例发展;在基础条件方面,应充分考虑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结合实际需求特色来发展;而技术层面,要多元耦合、蓄能调峰科学化发展,并与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有机结合;在管理方面,则建议政府牵头成立管委会,建立统一监管平台,鼓励业内探索发展商业化模式,并建立相关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