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双碳之下,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投向清洁能源。地热是清洁能源家族的优等生,根据碳排放综合贡献数,若煤炭为1,地热仅为0.01,仅比核电高出一点。
四川地热资源丰富,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是名副其实的地热大省。但实际上四川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不足千分之三,已开发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多数都是温泉洗浴。
近日,媒体采访调查了四川地热遇“冷”的原因,记者试图找到背后的症结。
据科研机构和施工方的不完全统计,四川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建筑项目约100个左右,其中成都超过一半。从比例上看,全省总利用面积只有1000万平方米,占比仅有千分之三。
文章指出,天然的“地热空调”,使用价格偏高导致推广受限。受访人表示,相对传统空调而言,地热空调前期投入较高,之后每年还有运行维护费用,建成后一般5年左右才能回本,更适用于商业办公等需要长期用能控温的场所,民用住宅吸引力不强。
“在成都已实施的项目中,受技术成本、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即便是商用领域,吸引业主建设也得靠补贴。”文章指出,成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主要建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因为当时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出台了针对示范项目、示范市(县)的补贴政策。
受访人表示,“北方供暖是硬通货,南方却是个性化选择。在北方做项目,政府有供暖办,领导抓供暖,力度完全不一样。”四川缺少地热大规模使用的市场需求。
行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支持。文章指出,“在南方,企业遇到的第一个尴尬就是找不到政府主管方。”
今年初,一家大型企业打算在成都东部新区落地一个集中式供暖制冷项目,借鉴雄安新区的模式,建设一个地热利用示范区。
此前,成都的地热空调项目以单体建筑为主,业主自己建自己用。地热示范区类似集中供暖模式,在一个片区规划几个地热能源站,通过管道系统连接片区的各个建筑,实现规模化供暖制冷服务。
东部新区是一片规划待建的新区,布局能源站就是建设基础设施,在一张白纸上画图的成本更低,企业测算过,预计投入13.5亿元,预计可以为3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供暖,每平方米收费10元,理想情况下预计投资8年可以回本。
成本问题解决了,但到了落地层面遇到了障碍。拿着投资方案,企业先找到了东部新区的招商部门,得到的回复是:项目涉及到需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施工问题,建议与公用事务管理部门对接;第二个部门看了方案也犯了愁:区域内没有相关规划,建议找战略规划部门;第三个部门更加坦率:我们只有执行权,需上级拍板才行。“皮球”踢了一圈,企业最终得到的建议:找成都市上相关部门,最好是找到市里的分管领导。
一圈跑下来,前后对接了半年,项目仍在“漂浮”中。“每个部门都说地热好,但是每个部门都在打鼓。” 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地热集中利用在成都尚无先例,部门不敢接也不知道怎么接,企业也同样困惑。
其实,成都早在2019年就出台过《成都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综合运用财政、投资、税收、土地、价格等政策手段,加大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
具体到个案项目,政策仍然“漂浮”。西南石油大学地热能研究中心主任祝效华表示,虽然地热供热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地热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其中一个制约点就在于政策。我国地热能产业扶持政策不充分,目前关于地热能财税支持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实施条款和落实细则,对优惠税率和补贴力度等激励政策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地热从来没有享受过光伏或者锂电那样的补贴,但是技术体系仍然在精进和优化,说明地热还是被行业认可的。”前述企业的负责人还在尝试对接政府,他认为,双碳的背景下,地热应该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