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政策法规 » 新能源政策法规库 » 正文

重点发展氢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湖北荆门市发布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日期:2021-12-20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21
12/20
09:5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智能电网 清洁能源 生物质能

【国际能源网 讯】近日,荆门市科学技术局发布《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指出,加快开发氢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重点发展动力储能电池,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研发应用支撑先进制造、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升级的关键新材料,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以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发展氢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储能电池、光伏装备等能源装备,支持薄膜电池、新型太阳能利用产品、氢能制备储运、生物质碳化燃料等产品研发,打造规模化储能与智能电网、绿色低碳能源、高端节能装备等重大领域安全可控的能源保障体系。

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政策原文如下:

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目   录

一、产业发展基础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

(二)发展形势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一)先进制造产业

(二)高端化工产业

(三)节能环保产业

(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五)生物医药产业

(六)信息技术产业

(七)现代农业

(八)高新技术服务业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谋划建设“荆楚科创城”

(二)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

(三)优化提升高新区综合实力

(四)加强园区基地之间联动发展

五、实施产业促进工程

(一)产业强链补链工程

(二)技术创新引领工程

(三)产业协同发展工程

(四)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五)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二)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三)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协调服务

(三)扩大社会参与

(四)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附件: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库

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在全市布局建设20余个特色产业园区,全面落实“1+10+X”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计划、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荆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驱动力。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15年的104家增加至2020年的308家,增长196.2%,年均增幅达到24.3%,2020年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00家、组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177.2亿元增至296.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53%,年均增幅达到10.8%,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2.产业园区建设再上台阶

全市高新区形成“一国三省”格局,其中荆门国家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在2020年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53位;钟祥、京山和沙洋省级高新区实力大幅提升。依托“一国三省”,20余个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加速形成,荆门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基地被评为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沙洋新材料、京山智能制造、钟祥循环磷化工、东宝电子信息和装配式建筑、掇刀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全省最大的汽车轮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产基地相继建成,“千亿级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项目”、“农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成功入选科技部“百城百园”项目。

3.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先后出台了《关于坚持创新活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荆门市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行动方案(2016-2020)》《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行先试了柔性引才、股权激励、政府采购、工商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改革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聚焦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目前全市已经形成由1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2家)、13家众创空间(国家级2家)以及19家星创天地(国家级3家)为主体的多层次、专业化的创新创业体系。

同时,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存在不足: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2020年高企数量约为全省总数的3%,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37家,占比为23.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市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家,超过10亿的仅有18家,重点产业领域缺乏龙头领军企业,行业品牌效益和带动效益不突出。三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端要素和产业配套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比较缺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善,省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数量相对不足,技术转移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量质亟待提升。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呈现群体跃进态势,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重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加速构建新产业、新业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驱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变革。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全球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国内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部署,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支撑引领需求将更加迫切,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产业”。

从湖北及荆门看,深入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是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荆门作为“宜荆荆恩”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理应在服务和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力争上游,大力实施“一区二点三元四化五个荆门”发展计划,努力打造成为“宜荆荆恩”城市群的重要基点、全省“两翼驱动”的重要节点、“全域协同”的重要支点。受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一方面,荆门高新技术产业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资金、技术竞争;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传统优势产业比重较大,结构性改革任务紧迫而艰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较大挑战。

“十四五”期间,荆门必须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和担当精神,奋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在区域发展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以科技力量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把荆门建设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坚实基础。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一区二点三元四化五个荆门”发展计划,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着力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统筹产业区域布局、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按照“做优存量、做多增量、做大总量、做强质量”的总体思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湖北科技创新样板城市、“科创中国”创新重点城市提供支撑,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荆门力量。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健康稳定增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大幅提升。

1.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围绕支柱产业的强链、补链、延链,化工、轻纺、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先进制造、高端化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八大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培育壮大。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

2.企业规模扩能倍增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基本形成,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协同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稳步壮大,销售收入达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科技型上市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00家。

3.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流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完善,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6%,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研发机构比重达到100%,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拥有有效专利数达到30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3000人。

4.创新生态加速优化

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更加卓越,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到2025年,省级以上创业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达到60家以上,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超过4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0亿元。

表1 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目标

注:上表带“*”的为2019年数据。

三、聚焦重点产业领域

依托荆门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深度融合为抓手,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着力推进先进制造、高端化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八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点瓶颈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一)先进制造产业

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以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产品的融合集成为发展方向,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智能化改造、现代农业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材料和核心部件,积极推动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

1.汽车及零部件

紧密对接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整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重点方向,重点推动SUV、皮卡等整车制造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加快推动以锂电池为主的动力电池、浮法玻璃、汽车零部件精加工与装配产业创新升级,着力打造汽车全产业链,加快壮大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

表2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路径

2.通用航空

以构建通用航空装备产业生态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通用航空整机制造产业创新,牵引带动机载和航电设备、航空维修服务和再制造、机场地面设备和空间设备等配套产业特色发展,实现通用航空整机产品系列化生产。

表3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路径

3.智能制造装备

依托荆门沙洋、钟祥、京山、掇刀装备制造产业园,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推动制造模式向精细、柔性、智能转变,推动装备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变。

表4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路径

4.工业智能化改造

围绕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聚焦智能工厂、节能降耗、服务化转型等发展方向,加快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升级换代,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改造。

表5 工业智能化改造产业发展路径

5.现代农业装备

发展动植物及环境感知和管理装备、智能农业装备、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发展核心工艺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表6 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发展路径

(二)高端化工产业

围绕石油化工、磷化工、精细化工领域,推动化工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丰富产品种类,促进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1.石油化工

提升石化加工能力和水平,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荆门石化炼化技术提档升级,开展石化延伸加工技术研究,发展石油加工产品、高端石油产品和石油深加工产品,推动石化产业由炼油主导型向炼化一体化转变,实现石化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清洁化发展。

表7 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路径

2.磷化工

依托荆门磷石膏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研发平台支撑产业发展,以提高生态环保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重点,坚持湿热法并举,发展肥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电子级磷化产品,高附加值新型肥料,精细磷化工产品等,扩大磷石膏制品的适用范围,全面延伸产业链。

表8 磷化工产业发展路径

3.精细化工

鼓励精细化工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从化工原料生产向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延伸,积极发展功能化、高端化、多元化特色精细化工产品,稳固医药、农药中间体等传统精细化工,开发添加剂、活性剂等新兴领域产品,全面提升绿色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换代。

表9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路径

(三)节能环保产业

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促进再生资源“无害化、循环化、高值化”利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省绿色发展示范区。

1.资源综合利用

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为目标,大力发展“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推动掇刀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园、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东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园、沙洋静脉产业园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聚集区提档升级。

表10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

2.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及固废污染治理,推动废气、废水深度处理治理设备开发,加快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河湖污水治理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荆门打造全省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表11 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发展路径

3.节能产业

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政策,以节能照明、节能装备、智能电网为重点领域,加快节能关键产品的研发,打造节能环保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

表12 节能产业发展路径

(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加快开发氢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重点发展动力储能电池,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研发应用支撑先进制造、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升级的关键新材料,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

1.新能源产业

以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发展氢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储能电池、光伏装备等能源装备,支持薄膜电池、新型太阳能利用产品、氢能制备储运、生物质碳化燃料等产品研发,打造规模化储能与智能电网、绿色低碳能源、高端节能装备等重大领域安全可控的能源保障体系。

表13 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

2.新材料产业

围绕先进制造、高端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需求,发展锂电池材料、化工材料、电子材料、新型环保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绿色建材及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链、绿色建材和家居产业链,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材料支撑。

表14 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

(五)生物医药产业

以荆门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大健康产业园为载体,发展原料药、中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链,推动一批企业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

1.原料药

加快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开展原料药绿色生产工艺研究,研制生产特色原料药和高端定制原料药,加快化学原料药绿色制备和清洁生产,打造国家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

表15 原料药产业发展路径

2.中药

优化提升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方法,开发符合中药特点的黏膜给药等制剂,发展各类新药、中成药、现代中药、中药养生保健。持续推进中药技术标准化,推广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和综合利用、中药质量溯源检定和中药健康产品制造,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表16 中药产业发展路径

3.医疗器械

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发展诊断设备、治疗设备以及高性能的医疗器械,打造智能医疗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现代化诊疗新手段。运用光电、自动化控制等新兴技术,打造影像类、激光类特色医疗器械产品。

表17 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路径

(六)信息技术产业

紧密对接湖北省“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围绕智能终端与电子元器件、光电子、新型显示、信息网络等领域,引进5G、云计算、区块链先进技术,推进印刷线路板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1.智能终端与电子元器件

以打造华中地区重要的印制线路板产业基地与智能终端配套基地为目标,发展多层、柔性、柔刚结合和绿色环保印刷线路板,引进高端环保型PCB及柔性电路板(FPC)、封装基板(IC 载板)设计制造,提升贴片电感、电流互感器等产品创新能力,开展薄膜电容和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研发。

表18 智能终端与电子元器件发展路径

2.光电子

对接国家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发展光通信器件、光传感器制造,开展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光纤光缆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引进消化吸收,优化激光应用发展布局,推进激光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

表19 光电子产业发展路径

3.新型显示

布局触摸显示及模组生产环节,推进OGS触摸屏、液晶模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柔性显示、VR/AR、液晶面板及相关配套产品,培育大尺寸高色域LED显示屏制造、室外高可靠性LED显示屏拼接等新兴产业。

表20 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路径

4.信息网络

推进5G新基建建设,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推广,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即时通讯、视频娱乐、视频监控、异地存储、位置定位等网络增值服务,构建互联互通、融合应用、整体协同、跨越赶超的信息网络创新生态系统。

表21 信息网络发展路径

(七)现代农业

围绕解决荆门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实施“一袋米、一壶油、一只虾、一头猪、一枝花”工程,发展新品种选育种养、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农用生物制品、智慧农业等领域,着力创建国家农高区。

1.新品种选育种养

依托中国农谷现代种业科技园、中部地区薯类种业基地等,开展种子种苗繁育、种苗工厂化、自动化繁育、绿色种养,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加强动植物清洁化生产,形成健康生态、经济适用的农作物高效安全栽培以及作物工厂化高效安全生产体系。

表22 新品种选育种养产业发展路径

2.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推动农产品加工向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装备水平,强化酶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制造产业的应用示范,开展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研制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新型杀菌关键装备,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推动深加工,提升价值链,做强做精“中国农谷”和“荆品名门”品牌。

表23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业发展路径

3.农用生物制品

落实化肥农药“双减”政策要求,以生物农药及化肥、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饲料与添加剂为重点,发展高品质农用生物制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

表24 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路径

4.智慧农业

围绕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表25 智慧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八)高新技术服务业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导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深化拓展电子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研发与设计服务,抓紧抓实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扩大消费,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培育形成若干有国际、国内和行业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企业和产业集群。

1.信息服务

加快建设荆门高新区科技信息服务业集聚区、荆门软件产业园、荆门云计算中心等,着力推进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发展电子政务服务、软件设计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和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

表26 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2.电子商务服务

支持京山金瑞物流园、沙洋新港物流园以“园中园”形式建设完善快递电商物流园,推动钟祥加快建设快递电商物流园,引导中心城区电商和快递企业进驻荆门国际内陆港物流集聚区和荆门公路港物流集聚区。拓展信息消费新渠道,加强农村生产经营实体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传统产业电商服务、电商技术服务和农村电商。

表27 电子商务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3.研发与设计服务

以产业原型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核心,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工程设计服务和研发设计服务,推动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品牌设计等市场拓展服务,建立基于产业链创新的高端综合设计服务业产业链。

表28 研发与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路径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谋划建设“荆楚科创城”

推动“荆楚科创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实施,集聚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以荆楚科创城14.05平方公里为核心区,中心城区为协同区,其他县市区为辐射区,打造G42科创廊道。重点聚焦智能经济、创意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兴产业,联动构建“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合作院所-院士专家”矩阵式推进体系。以京山市、钟祥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作为辐射区,围绕县市优势产业,通过“研发+生产”“总部+基地”“产品+赋能”等多样化合作方式,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科创基地。对接武汉及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探索“研发在市外、转化在荆门”的创新发展模式,承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健康经济等成果转化,壮大本地特色优势产业。

(二)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

加快园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强化不同园区产业特色功能,加快培养和引进创新型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推动园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加快发展现有的通用航空、再生资源利用、现代农业等产业集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若干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挥创新、聚集、孵化、示范和辐射功能。

表29 荆门产业特色园区

图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

(四)加强园区基地之间联动发展

加快推进省部级科研咨询、检验检测等分支机构的引进落户,做实做大省级荆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现有研发平台,以点带面大力发展集科技创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技术转让、产业投资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加强荆楚科创城与荆门高新区和荆门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统筹,辐射带动全市创新发展。以各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产业关联和配套协作为纽带,建设园区基地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共担科技项目、共用科技人才、共享科技资源。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荆楚科创城为核心,联动钟祥长寿食品产业园、京山食用菌产业园、屈家岭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串联掇刀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沙洋装备制造产业园等。

五、实施产业促进工程

(一)产业强链补链工程

实施产业强链补链工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延伸、转型、升级。紧抓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重构的趋势,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对于下行压力较大的传统行业高度关注、重点施策,加快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大力促进产业链延伸扩张。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产业新业态。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示范效应明显、跨领域跨区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采用直接资助、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支持。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链更加稳固、供应链更加多元化,产业链创新链持续深度融合,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先进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二)技术创新引领工程

实施技术创新引领工程,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发挥荆门在先进制造、通用航空、电子信息、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优势,开展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鼓励在智能机床、数字化工厂、智能农机装备、无人机、轻型多功能飞机、土壤修复、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耗、新靶点化学药、创新中药等领域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现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发挥好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到2025年,荆门技术创新层次大幅提升,创制3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

(三)产业协同发展工程

实施产业协同发展工程,深化省内省际合作,深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大机遇,加快承接武汉和沿海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升级后的制造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强化“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经济合作,做大做强绿色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全域旅游等产业,差异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电子器件制造等产业。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在汽车、新能源等产业链条长、协同发展基础较好的重点领域加强协作。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

(四)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个性化扶强路线图,加快关键资源配置整合,在重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政策落实等方面集中资源重点支持,打造一批全球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格林美、京山轻机、亿纬动力等龙头企业建立开放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创新资源、市场渠道、供应链等优势,引导上下游成长型企业集聚发展。到2025年,重点培育5个百亿规模以上的行业领军企业,70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25个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地区分中心和研发分中心,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五)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积极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荆门分中心、科惠网荆门分中心、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荆门分中心建设,支持重点高校院所和企业建设成果转化工作站,形成覆盖全市的“分中心+工作站”两级技术转移工作服务体系,实行“收集难题+企业定制+开发研制+推广转化”的链条式项目运行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快推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办好“联百校,转千果”、科惠网专家荆门行等系列活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荆门转化。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产研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鼓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产学研协同,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全程技术研发解决方案。到2025年,建设3-5个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全市推广应用5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技术合同交易额力争达到60亿元,打造成为湖北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和完善针对科技研发、应用示范、市场培育、标准制定、上下游产业配套、基地建设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环节的政策体系。健全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政府采购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新技术新产品供需对接机制和市场推介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深入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探索实行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竞争性分配改革。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产业、教育、知识产权等政策的协同,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加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增值税减免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的落实,强化政策落实的监督评估和宣传推广。

(二)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发挥“一国三省”高新区人才集聚功能,积极探索服务高端人才的“飞地”柔性引才新模式,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方式,汇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持续推进“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在荆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统筹开展“新时代企业家培育工程”、工程师知识更新工程、“荆工巧匠”培育工程、“荆品名门”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重大创新创业赛事,统筹推进万名校友资智回荆计划、招硕引博计划、大学生引进计划,集聚一批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

(三)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积极对接省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推动省科技金融资源落地荆门,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资金支持。定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支持、引导金融机构与诚信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保险工具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科技金融模式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券”,用于补偿中小微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和向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检测机构购买研发、设计、检测等科技服务。建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基金、科技金融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面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科技贷款业务、保证保险贷款业务。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在荆门投资数量、额度达到一定条件的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或风险资助。

(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以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竞争实际为导向,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产品和关键技术开展专利布局,形成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加大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力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实施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专利、商标融合发展,增强品牌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示范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创新主体不断增长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需求。加强知识产权风险分析评议,做好重大项目招商、重大技术转让、人才引进等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促进知识产权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力度,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对信用评级高、纳税记录好的企业简化手续,打造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细化科技惠企政策兑现实施办法,重点督查认定类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落实,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支持。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开展全程动态监管和风险预警分析。搭建全市科技企业信息检索平台,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保存、披露,以及信用评价、信用服务等具体制度,对信用记录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探索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和重点支持等激励政策。积极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局、财政局、人社局、文旅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领域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和督查检查。各县市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在科技投入、体系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要结合宏观政策和经济运行情况,加强跟踪、服务和指导,及时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全面掌握推进情况,定期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二)强化协调服务

建立上下联动的沟通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统筹科技、发改、经信、财政、统计、税务等部门对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解决全市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常态化开展“走遍高企”行动,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科技专家人才库、科技成果储备库,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及时总结和学习省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通过推进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指导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跟踪服务,对产业、企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实行特事特办,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三)扩大社会参与

加强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合作,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决策咨询机制,针对荆门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决策,定期听取智库机构和咨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及企业关键技术需求,遴选高水平课题研究团队作为外脑开展研究,邀请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等一线人才针对产业发展与规划落实提出政策建议。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引导公众参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四)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工作分解细化,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任务跟踪管理工作机制,定时对规划的实施进度、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测,根据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产业需求的新变化,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期末总结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作出评价,为规划调整和制定新一轮规划提供依据。推动各项工作增比进位,提升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促进地方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指导培训,形成工作合力。

附件: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库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