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清洁发展机制 » 正文

2021:新能源“双城记”

日期:2021-12-21    来源:能源杂志  作者:武魏楠

国际新能源网

2021
12/21
11:1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碳中和 清洁能源 新能源产业

在原材料暴涨的“碳中和”元年,光伏与风电却走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暴涨与暴跌都不是一个健康行业应有的生态。在周期性的规律面前,我们或许需要寻找到实现“碳中和”的最理性路径。

对新能源来说,2021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021年11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国内地富豪榜单。在今年的富豪榜单中,依靠清洁能源和碳中和相关业务积累财富的富豪比例从八分之一飙升到了四分之一。而另一个让人惊艳的飙升则是原本并不起眼的罗立国家族,他们不仅在内地富豪榜的排名飙升至前20名,其财富也相比于去年增长了近10倍。

罗立国家族财富的飙升毫无疑问是得益于合盛硅业在今年股价的疯狂上涨。2021年1月4日,新年第一天的合盛硅业收盘价仅仅只有32.98元,到了9月14日,合盛硅业的收盘价就超过了240元。

火箭般上涨的股价让罗立国家族的财富水涨船高,一跃成为了新能源产业富豪榜的首位。不仅仅是罗立国,很多光伏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都在2020年实现了身价暴涨,进而提升了在富豪排行榜的排名。这场疯狂的造富运动背后,是今年光伏产业链“涨”字的主旋律。

同样在11月,风电市场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2021年“跌”的主旋律。11月8日,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场风电机组采购中标候选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10.724亿元,折合单价3830元/千瓦。今年仅有2个公开的海上风电风机采购项目,此前公示的华润电力苍南海上风电项目的中标单价也仅有4061元/千瓦。

海上风电的低价只是今年风电价格战的冰山一角。在海上风电的千瓦单价突破4000元的同时,陆上风电的千瓦单价已经逼近2000元。

2021年,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了原材料的上涨。钢材、硅料等与新能源直接相关的原材料价格一路暴涨。然而光伏与风电在今年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是新能源产业又一次“普普通通”的周期性变化?还是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启新方向的起点?

光伏的“挤出效应”

12月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硅业分会)发布了最新数据,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5.6-26.9万元/吨,成交均价在26.2万元/吨,周环比下跌3.75%;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5.3-26.7万元/吨,成交均价在26万元/吨,周环比下跌3.6%。

周环比下跌的趋势并不能缓解今年光伏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要知道在2021年初,硅料价格还不到10万元/吨的水平。也就是说短短一年的时间,价格暴涨了一倍多。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电站”这一单向产业链条组成。源头硅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上产品价格的上涨。但是终端电站与其他产业链环节不同,它并不属于传统制造业。无论是之前的补贴时代,还是现在的平价时代,光伏电站的收益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硬件成本是决定光伏电站投资的核心因素。

2021年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可能达到55吉瓦至65吉瓦。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力工业数据,1-10月光伏新增29.31GW,仅比去年同期22.87GW多出6.44GW。10月装机3.75GW,更是不及去年同期的4.17GW。如果按照目前的装机速度,不要说今年无法达到光伏行业协会预计的55GW装机目标,超过去年48GW的装机规模都无法实现。

显然,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产品的涨价直接导致了光伏电站投资成本的上涨。在光伏电站收益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电站投资的热情被压制了。但是发电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末端可以选择减少投资。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可以选择将压力传导给下游。在供需两端都足够强势的情况下,产业链中部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2020年底到2021年初,不同尺寸的单晶组件价格大约在1.6~1.7元/w。而在最新的光伏组件采购招标中,组件单价大约为1.8~1.9元/w。而在今年组件价格最高的时候,大约是2元/w左右。

从上涨幅度来看,硅料价格涨幅超过100%,而组件价格涨幅大约只有15%。如果我们分产业链环节来看,越往产业链的下游(除去电站),涨价幅度越低(硅片价格的涨幅约为50%~60%)。国内一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就曾对记者表示:“光伏产业链的涨价最终会把更多的压力压在组件企业头上。”

实际上,这种“挤出效应”不仅仅是把更多的压力给予了组件企业,或者说组件企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只是这一系列影响的第一层。当中游企业价格接近成本线无法再降后必然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衡,最终这种负面影响会传导给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供需错配的“好与坏”

2021年行将结束,对于今年光伏价格暴涨的原因,也已尘埃落定。通威认为,今年光伏产业链涨价主要有三个原因:产业链不均衡造成了供需错配;疫情受控制后,海外需求拉动了国内产能产量;全球工业品处于涨价周期,大宗物资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涨,叠加部分地区限电、原材料紧张等原因。

在采访中,通威给出的涨价结论与其他光伏企业基本一致。不难看出,供需错配是本轮涨价的主因,这也是光伏产业多年以来,数次涨价潮的共同原因。而且光伏产业链的特性似乎也决定了供需错配的问题总是会重复出现。

通威告诉记者,单从硅料来说,硅料属于大化工行业,投产周期长,产能短期内无法释放。而光伏制造扩产周期明显短于硅料扩产周期,出现供需错配,短期内就快速推高硅料价格。

截至2021年底通威高纯晶硅产能达到18万吨。除通威外,保利协鑫、新疆大全、东方希望等企业都在积极扩大产能。

按照正泰新能源公司的预计,供应链价格在今年将持续保持高位。到2022年上半年,“鉴于历史表现一季度组件需求通常不大,并随着“双控”指标归零,新增硅料产能释放,供应链价格有望得到缓解;而明年下半年价格回落幅度较上半年则会更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拐点已经开始显露出苗头。11月30日,全球最大硅片、组件制造商隆基股份自去年5月以来首次下调硅片官方报价。两日后,全球第二大硅片制造商中环股份也宣布降价,且相关产品降幅大于隆基股份。除了成本下降的因素外,持续近1年的涨价对终端电站建设的影响以及开始逐渐显现。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势必要采取一定得措施释放库存,平衡上下游的供求关系。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供给与需求达成动态的平衡,而价格在这一过程中上下波动。这也意味着光伏产业未来类似的“供应链危机”可能会一再地出现,甚至形成常态化。

过往的历史似乎也验证了而这一点。从2000年光伏开始发展,到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滑,再到短暂的反弹与双反。之后光伏在经历复苏与“531”,最终到了今天“碳中和”时代的未来主流能源机遇。光伏已经从纯粹的政策扶持驱动,转向市场需求驱动。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产业和企业的起起伏伏,从未缺席。

3月18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对外发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系列研究报告。报告预计到2060年中国光伏总装机将会达到35.5亿千瓦,与2020年底的累计装机253GW相比,将要在此基础上再增长超过13倍。

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意味着光伏行业光明的未来,也意味着“供应链危机”随时可能会再度爆发,而且短期内难以消失。如果说光伏行业注定要充满波折,涉事其中的企业绝不会“束手就擒”。

偏向产业链中下游的正泰新能源选择“一个基调三个抓手”,以提升资源利用率为主基调,在降本、增效、寻利润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发展。“在光伏市场开发上,可以由自主开发模式向合作开发与定向开发转变,提前锁定价格和成本;增加海外新兴市场布局;积极布局电力交易和碳市场,增加存量和增量资产收益,提高运维市场竞争力。”

中上游的企业开始更多地全产业链布局,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更加均衡。一家光伏龙头企业告诉记者:“现在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也越来越多,这对大家都是很有利的。总体来说,加强自身供应链的管理,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光伏产业来说也会更健康。”

在周而复始的供需错配与行业起伏中,中国光伏产业蜕变成为全球光伏龙头。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2019 年中国多晶硅、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占全球的产量占比分别达 67.30%、97.40%、78.70%和71.30%。

而新能源产业的另一极——风电——却在2021年面临着不同的遭遇。抢装潮过后立刻跌跌不休的风机价格,对于刚刚迈入“碳中和”时代的行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风机价格战:为何而战?

表面上看,随着“抢装潮”的落幕,风电项目的需求大大减少,平价项目对风电项目的投资评价标准产生了变化,直接刺激了整机商以价格竞争来赢得资源。

更进一步的看,风机大型化趋势带来的规模化能够实现降低单瓦成本的目的。此外,经历了2020年的抢装之后,风机零部件的产量供给能力也大大增强。2020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量高达71.67GW,其中有超过47GW是12月单月装机。零部件与整机的产能都大大加强。

7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曾发布《2021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其中预测到2021年底,并网风电将达到3.3亿千瓦时,也就是今年新增风电装机为50GW。而2021年,前10个月的风电新增装机仅有18.1GW,达到全年预测并不乐观。当然,有着2020年12月单月装机超40GW的珠玉在前,我们还不能断言全年风电新增装机无法达到50GW。但缺乏补贴的刺激,无论是整机商还是业主,都缺乏短时间抢装的积极性。

因此,零部件产能的扩张和平价时代的来,倒逼风机零部件步入降价潮,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风机成本和价格的下降。

但在部分风机制造商看来,这些都不是2021年风机价格战的最核心原因。

一家风机制造商负责人告诉记者,2021年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部分整机商看到了冲击更高市场份额的机会。“在经历了2020年的抢装之后,大家手里都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想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更高的排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打价格战。”

技术进步、规模优势的扩大、风机大型化趋势、零部件产能扩张……这些降本的客观有利因素成为整机制造商进行价格战的基础。部分企业冲击更多市场份额,则成为了价格战的直接动因。2020年的高利润毫无疑问是为企业价格战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还有一个隐藏因素,也对价格战进行了推波助澜——业主的态度。

10月,中国海装中标了华润电力苍南1#海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实际上,该项目早在2020年5月已经进行了招标,当时的中标单价为7264.25元/千瓦。

显然,重新招标的最大原因就是错过了海上风电最后的补贴抢装期。根据原先的政策,该项目的电价为0.785元/千瓦时。而平价时代,电价与燃煤标杆电价保持一致(不考虑地方补贴)。浙江省现行的燃煤标杆电价为0.4153元/千瓦时,两者相比,电价下跌了47%。而两次招标价格对比,也下降了44%。“业主选择重新招标会让整机商感到更大的压力,价格自然是一路走向更低。”

除了没有赶上最后补贴的海上风电项目可能面临重新招标的问题,陆上风电项目的招标也愈发凸显出了低价的决定性作用。在以往的招标中,头部风机制造商虽然价格略微偏高,但依靠其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可以有足够的的竞争力。“但是今年低价即中标的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一家头部风机制造商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业主普遍调整了价格在招标中的权重,服务、技术、性能等指标的优势无法弥补价格上短板。最终变成了价低者得。”

寻找更多的想象空间

正如光伏产业周期性的“供应链危机”,风电行业也不是第一次遭遇抢装、价格战的问题了。实际上,相比于绝对恶性竞争的“价格战”,本轮的风机降价潮中也有更多的理性成分。

以更受关注、降价幅度更大的海上风电为例。接近50%的降幅固然过于大胆,但是在“平价上网”这样一个不容改变的趋势面前,更低的设备成本是不二的选择。而且也并非只有中标企业选择了大幅度降价,所有参与投标的企业都有40%的降幅,竞标价格十分接近。

对于“价低者得”的问题,中国海装表示针对项目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机位,再加上唯一一款看得见摸得着的超200米级的大型海上风电机型,达成了最优的度电成本。而这一切更是建立在中国海装海上风电高可靠性的基础之上。

在放下“价格低、质量差”的担忧之后,“价格战”更像是一个刺激风电成本更快速下降的助推器。尽管短期内降幅可能大于成本下降的速度,但是风机制造商大多预判价格会逐渐进入更加理性的空间。

或许,风电行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期盼着更快速的成本下降。

作为“碳中和”赛道上最重要的两个力量,光伏与风电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截然不同。光伏行业诞生了数个市值超过1000亿的企业,而风电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市值超过1000亿。被誉为“光伏茅”的隆基股份一度是投资者们的宠儿,但在资本市场上火热的新能源概念里,风电的权重排在了在光伏、新能源车、储能之后。

从行业属性来看,风电与光伏产业链同样是传统制造业的范畴,或许光伏与风电行业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终端市场。

1-9月全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累计25.56GW,其中分布式光伏9.15GW。尽管最近几年分布式光伏在新增装机中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但工商业分布式与户用光伏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未来光伏发展的主流。而且不仅仅是屋顶,在BIPV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建筑外墙也可以成为分布式光伏的“潜力股”。这让光伏未来发展的想象力边界更加宽广。

风电没有光伏这样好的自身条件。庞大的机身、占地面积、更大的单机容量让分布式风电,或者说是分散式风电的发展频频受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了风资源优异的三北地区,低风速与海上风电的经济性依然没有大的突破。这也就让风电在于光伏的比较中,处于“缺乏潜力和想象空间”的地位,也进而影响到了风电企业的估值。

在资本市场是否受重视也许可以暂时忽略,但是整机商不得不对自身未来发展早做打算。

伴随碳中和目标逐步分解落地,零碳转型的压力正传递到整个能源工业体系,零碳工业园区或许能为风电大规模发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一方面,工业园区的能耗与碳排放都占到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无论是面对已经开始的能耗约束,还是未来的“碳约束”,工业园区都必须早做准备,高耗能企业也必须及早选择出最优的“零碳方案”,以避免支付高额的摊成本。

相比于灵活、但单机容量较小的光伏,单机容量更高的风电是耗电量大的工业园区供能方案的首选电源。风电企业也因此更有机会主导园区的零碳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 风机制造产业链不仅环节众多,而且产业链企业涉及范围广、能耗较高,是“碳中和”所带来商业机遇中的优质客户。整机商们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实现自身范围一和范围二碳中和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把生意做到了范围三——供应链企业身上,并逐步扩展到城市、园区和企业,可以看到远景、金风等都在相关领域积极布局。

无论是“涨”还是“跌”,光伏与风电在2021年的境遇都表现出了更强的周期性特征。不过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以往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减弱。供应链、技术进步、规模化都在不断地刺激风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接替化石能源做准备。面对以后还会再度出现的周期性“供应链与价格危机”,风光企业都在努力给出自己的答案。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