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表示要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部署数据中心屋顶光伏,探索新能源微网技术,建设储能电站,搭载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腾讯正式公布“净零行动”。腾讯承诺: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的全面碳中和。同时,不晚于2030年,实现100%绿色电力。
2月24日,腾讯发布《腾讯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宣布开启“净零行动”,其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动作尤为值得关注,建设储能电站,开发集中式新能源电站,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并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采购,参与绿电市场化交易!
三大行动透露能源大动作!
腾讯表示其碳中和行动将遵循“减排和绿色电力优先、抵消为辅”的原则,推进实现腾讯自身运营及供应链碳中和。具体共包含节能提效、可再生能源、碳抵消三大行动方向,从节能管理、创新节能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进可再生能源采购和探索碳汇领域的新方法等多方面来实现。
节能提效
腾讯表示持续推进办公楼宇节能获得多个LEED 设计金级认证,对全国全部白建和租赁办公面积进行能耗管理;
并通过新一代数据中心技术 T-block,实现PUE不高于1.3,极限PUE降至1.06;
此外还要不断探素数据中心创新制冷与电气技术,探索“三联供”、液冷、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
可再生能源
数据中心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主要排放来源,也是腾讯净零行动的关键。
腾讯表示要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部署数据中心屋顶光伏,探索新能源微网技术,建设储能电站,搭载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为增强数据中心的负荷弹性,腾讯规划在清远清新园区、上海青浦园区接入储能电站,使数据中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电力负荷,而是可调用、可调节的功率节点。
并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采购,参与绿电市场化交易,腾讯2022年度已集中签订共计5.04亿千瓦时绿电交易合同,锁定了6个风电光伏项目的年度部分发电量。
腾讯已建和在建的数据中心园区分布式新能源项目超80兆瓦,预计建成后年发电量超8000万千瓦时,未来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用能成本,持续增加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为了确保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在采购绿色电力的同时,腾讯也在探索集中式新能源电站的开发,促进可再生能源上网提升负载柔性并匹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一方面,考虑到绿电市场化交易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腾讯希望通过项目开发的方式保障自身绿色电力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优先开发“就近性”好的集中式风、光电站,确保其自身可再生能源项目的“额外性”,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带来增量。而且,在关注陆上、海上风光项目的同时,腾讯也在持续关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类项目,探索能源互联网管理平台和新能源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耦合技术,促进新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腾讯表示2021年已经开始与多家新能源开发商洽谈合作,并率先在广东与新能源合作伙伴合作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为利用好分布式新能源贴近负荷中心,便于衍生光储充、风光储、源网荷储等低碳化能源利用场景的特点,腾讯表示将和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电力市场化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数字化系统,寻找更优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碳抵消
借助自身碳抵消量需求,探索碳汇领城的新方法和技术革新。
数字化+负碳技术=?
此外,在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碳中和的同时,腾讯也将探索助力产业低碳转型。数字化是腾讯助力实体产业低碳转型中,最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式。
在未来的碳中和转型之路上,腾讯认为数字化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例如,在未来的能源系统中,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天然带有随机、间歇和不稳定的固有特性,微网、储能等领域也发展迅猛,腾讯指出,在构建柔性可控的能源系统、更智能的能源消纳等方向上,数字化都可以贡献独有的价值。
此前,在建筑方面,腾讯的智慧建筑管理平台(微瓴)助力国电投总部建设屋顶光伏、地面光伏、BIPV幕墙光伏、微风风机等一体化的交流微电网,连接24个子系统,4388个物联网设备点位和传感设备,实现设备的数据全息感知,对发电、储、用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管理。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低碳转型的行列之中,更准确的碳排放监测、更细致的能耗和碳资产管理也是数字化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工业园区方面,腾讯与港华能源共同打造了零碳园区智慧能源平台,助力用能、供能企业实现碳排放一目了然、碳管理精准高效。未来,平台还将接入能效管理、能源交易、碳交易等应用,帮助工业园区加速建设“零碳园区”。
报告中还提到,从电力系统清洁化及更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到工业创新工艺、交通电动化及建筑绿色化,技术创新在每个领域都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腾讯也在持续关注电解水制氢、电化学储能等等颠覆性创新技术,助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结合更广泛的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抵消的领域,腾讯也将借助规划中的基建项目,持续探索新能源发电、储能、微网群、能源互联网、低碳环保材料、新兴碳汇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