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隆基股份凭借38.52GW组件出货量,以一骑绝尘之姿蝉联全球组件出货冠军。然而时至今年一季度,局面突然开始转折。
伴随当前光伏组件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今年一季度财报,最新的全球组件出货排行榜随之出炉。在此之中,晶科能源以8.03GW出货量重归全球出货第一王座;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分别以7.1GW、6.6GW位列第二、第三;而隆基股份一季度出货量仅为6.35GW,暂居第四;阿特斯太阳能(CSIQ)依然排名第五,一季度出货量为3.6GW至3.8GW。
纵观一季度出货排行,变化最大的当属隆基与晶科名次对调。不过,虽然目前隆基股份暂居第四,但其一季度净利为26.64亿元,在全球组件厂商中仍稳居第一,其后为晶澳科技,一季度净利为7.5亿元;第三为天合光能,一季度净利为5.43亿元;而在一季度出货最多的晶科能源,其净利却远低于前三者,仅有4.01亿元。
隆基与晶科这两者,到底发生了什么?
变局开启
4月28日,隆基股份曾针对公司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业绩举办说明会。在会上,隆基董事长钟宝申直言:“一季度组件出货没有达到目标。”
而后,隆基解释道,上游成本压力未解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是公司当前组件出货最大的两个难题。成本方面,因前端价格没有如预期下降,为保证利润率,公司选择了谨慎接单,随即主动放弃了印度以及中国部分地面电站的订单。
而在国际贸易摩擦方面,2021年,美国海关依据暂扣令(WRO)相继对我国光伏企业出口到美国的组件产品进行了扣押。钟宝申表示,WRO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对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处理时间非常长,两个季度滞港费和仓储费就有3亿多人民币,今年一季度,公司发往美国的货物只有200MW,大部分货物都被美方质押在了港口,等待进行WRO审核。
简而言之,隆基一季度出货量不复以往,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时局变化,在其主动放弃订单的举动中也可看出,隆基还留有相当程度的“余力”。根据行业当前预测,光伏产业链前端价格将于今年末开始下降,在明年将回归正常水平,届时隆基放弃订单的举动必有缓解。但面对国际贸易摩擦这一境况,目前还很确定转折发生的时间。
与隆基所处情况相对的,是出货最多、利润却最低的晶科能源。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增收不增利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即在前四大组件厂商中,晶科的毛利率是最低的。
2022年一季度,按照组件毛利率排名,隆基为第一,毛利率为19.27%;其次为晶澳,毛利率为14.79%;再次为天合,毛利率为13.59%;而后才是晶科的8.6%。
毛利率低于行业水平,无疑是在让利争夺市场,但这对晶科本身的盈利水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一边是隆基的谨慎忍耐,另一边是晶科的市场扩张,光伏组件行业的“江湖”,又起波澜。
未来不定
虽然一季度隆基组件出货量暂居第四,但放眼全年来看,隆基的出货目标依然是前四大组件厂商中最高的。
注意到,对于2022年的组件出货预期,隆基的目标为50GW-60GW(含自用);天合光能为43GW(含自用);晶澳科技与晶科能源皆定在35-40GW。
由此可见,一季度出货排名并无法代表未来格局,待2022全年出货排名公布时,或又将产生新的变化。
值得一提是,在当下N型技术崛起的背景下,从更长时间维度上来看,前几大组件厂商的“座次”排名也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如晶科能源,其在去年10月底发布了N型TOPCon技术的TigerNeo组件,目前16GW 产能已于Q1投产,预计Q2达到满产状态,全年N型出货目标超过10GW。
而隆基股份方面,已实现对各类N型技术路线的全面领先,但在量产上还未有确切消息。隆基表示,新技术量产的评估水平,应该是在电池环节效率要比PERC高到1%以上,且成本不能高于PERC。
再看天合光能,公司表示,旗下N型i-TOPCon电池量产线实验批次电池平均效率达到24.5%。最高效率达到了25.5%,这为下一代210mm尺寸i-TOPCon电池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成本方面,天合表示,公司对量产进行了充分研究,通过提高电池转化效率迅速降低成本,当前8GWTopcon项目正处于爬坡阶段,结束后成本与PERC持平是可以实现的,预计下半年逐步投产。
晶澳科技方面,公司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目前公司N型TOPCon产品有中试线在运行,今年在二季度末首先会有1.3GW的TOPCon电池量产,年底预计会有6.5GW的TOPCon电池产能。晶澳表示,公司异质结中试线也即将投产运行,未来对新型电池的规划,具体选择哪一种技术还要看情况,包括对量产时机的把握也会审时度势。
从各家组件厂商对N型产品的规划上可以看到,晶科能源已是重金押注并进入了量产阶段,天合与晶澳都有所投入,量产在即,而隆基依然稳健。在各家对光伏新技术采取的策略有所差异后,未来的市场表现也必将有所不同,而他们的座次排名,或将随之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