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蔚来汽车CEO李斌表示,蔚来汽车正在加快对20万元级别车型的研发。“目前已与合肥市政府签署新桥工厂二期协议,将生产售价20万元级别、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品牌车型。”李斌还透露,新品牌将提供换电版车型,对标特斯拉Model 3/Y,售价方面将比特斯拉便宜10%。无独有偶,哪吒汽车日前推出的哪吒S耀世版,售价为33.88万元,远超哪吒汽车以往的定价区间。理想汽车近日新发布的理想L9售价也超过目前在售车型10万元。小鹏汽车近期也表示,今年上市的小鹏G9售价将超过40万元。
争相角逐,一众新造车企业纷纷拓宽市场,开启了“混战”模式。
丰富产品矩阵
据了解,上述四家新造车企业均在2018年左右推出首款车型,但市场定位分别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目前,蔚来汽车主打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当前4款在售车型均价都超过40万元。理想汽车则选择了增程式技术路线,理想ONE及L9的售价分别为34.98万元、45.98万元。小鹏汽车主打智能化,3款在售车型平均售价为20万元左右。哪吒汽车聚焦低端电动汽车市场,两款在售车型的价格分别为11.78万元和7.49万元起。
据了解,蔚来汽车今年3款新车ES7、ET7和ET5将陆续交付。李斌表示,面向大众市场的新品牌车型将搭载NT3.0技术,同时将使用蔚来自研电池。据悉,蔚来汽车目前已组建了超过400人的团队专注于电池的研发制造。
小鹏汽车方面表示,小鹏G9将于今年第三季度上市,定价将超过40万元。与此同时,2023年,小鹏汽车计划在B级和C级市场各推出一款新车,加上现有车型将覆盖15万元-40万元价格区间。在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看来,未来中高端新车型的推出将显著改善整车的毛利率。“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是将整体毛利率提升至25%以上。”今年一季度,小鹏汽车整车毛利率仅为10.39%,远低于蔚来、理想20%左右的毛利率。
而理想汽车则将于2023年推出3款新车:一款增程式、一款纯电,以及一款20万元-30万元的中型车。在理想汽车CEO李想看来:“理想ONE起点放在30万元-40万元间非常好,可以向上至40万元-50万元,也可以向下到20万元-30万元。我们的产品在不同的价位对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了精准配对。”他还透露,接下来在持续推进增程式SUV的同时,纯电产品会采取不同于SUV的车型。“这两种形态之间不会产生竞争,而是共同进入20万元-50万元的市场。”
提高盈利水平
“新造车企业为了发展壮大,都在拓展新的市场,寻找在新市场中的新品牌定位。在产销循环、资金储备、产能等多方面准备良好的情况下,开拓新市场是自然而然的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表示。数据显示,今年5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1.15万辆,同比增长165.9%;哪吒汽车交付量达到1.1万辆,同比增长144%;小鹏汽车以1.01万辆的交付量位居第三,同比增长78.1%;蔚来汽车则被挤出前三,交付新车7024辆,同比微增4.66%。与此同时,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蔚来汽车的现金储备为533亿元,小鹏汽车的现金储备为417.1亿元,理想汽车的现金储备为511.9亿元。
不同价格区间车辆的市场份额不尽相同。乘联会5月的数据显示,10万元以下、10万元-20万元、20万元-30万元、3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39.2%、33.2%、16.8%、10.9%。“中低端汽车市场消费人群广,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在中高端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后,继续上攻下沉也是企业完善产品布局的选择,若开拓市场成功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对于小鹏汽车、哪吒汽车来说,车辆售价低意味着利润低。例如小鹏汽车,此前一直未能摆脱‘越卖越亏’的问题。这意味着对于售价相对较低的品牌,未来向上冲高到中高端市场来提高毛利率势在必行。”
不过,新规划、新产品的发布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来支持新品的研发、渠道推广等,新造车企业何时可以实现稳定盈利是业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李斌在今年年初率先表示,其公司到2023年第四季度将实现盈亏平衡,2024年实现总体盈利。他还特别指出,蔚来汽车下沉进入大众市场的前提是不牺牲毛利率。
差异化产品制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造车企业销量排行榜并非一成不变。自2021年以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销量冠军不再被蔚来汽车长期霸占,小鹏汽车后来居上。与此同时,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二线新造车企业也打破“蔚小理”霸榜的格局,销量多次闯入前三名。
“新造车企业基本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发展,只有自主品牌比较重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开拓,这就给新造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章弘表示,随着三四线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购买力的日益提升,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程度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打开新市场的局面指日可待。
“新造车企业凭着自身品牌‘新’的优势,即新技术、新服务、新理念,依然可以依托市场求新的需求而后来居上,打出一片新天地。”在章弘看来,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任何企业拓展新的市场都有一定难度。“其实仅就目前新造车企业的市场布局来看,市场重叠现象已出现,今后的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唯有坚持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特别是坚持市场定位以及产品的差异化,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