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边界逐渐消融,也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新势力上市公司。新经济行业与企业如何交相辉映?未来又将如何发展、演变?
本期嘉宾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新能源首席分析师庞均文
新能源汽车历史久远,由于电池技术在 21 世纪前后获得巨大突破,续航里程问题得以解决,世界各国均开始大规模应用电动汽车。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001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 3.23%。2022 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超 100%。
新能源车销量巨幅增长
驱动力发生根本转变
近十年,我国政策层面对新能源车发展十分重视,2012 年,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 2012-2020 ) 》;2015 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 2016 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十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大幅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28 万辆,2021 年销量升至 352.1 万辆,年销量增逾 274 倍。
6 月 6 日,在 " 中国这十年 "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持续 20 多年 " 三横三纵 " 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 7 年位居全球首位。
销量巨幅攀升的背后,根本是驱动力的转变。
庞均文对 "V 观财报 " 表示,十年间新能源车在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政策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2020 年之前国家补贴政策对于销量的影响因素较大,但是 2020 年之后,随着新势力和国内自主品牌的崛起,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多样化开始得到体现,产品力显著增强。"
同时,庞均文指出,网约车、出租车的电动车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场景去感受新能源汽车,对于用户习惯的培训起到了比较好的示范作用。
上下游产业链同步发展
国产新势力快速崛起
销量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正在同步发展。
庞均文表示,从上游资源端来看,锂电池的发展拉动了镍、钴、锰、锂等金属元素的需求,其中在锂、钴等资源方面我国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加大了海外资源拓展力度,同时通过材料的技术迭代降低对稀有金属的依赖。
中游来看,庞均文认为呈现非常明显的集中度提升趋势,电池材料和锂电池整体竞争格局都逐步从分散走向集中。其中,锂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企业合计市占率超过 90%,宁德时代国内市占率达到 50% 左右,行业龙头效应逐步凸显。
下游端的车厂方面,乘联会公布的 2021 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显示,比亚迪汽车以约 58.40 万辆位居第一,同比增长 221.3%。国产新势力中,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分别以约 9.82 万辆、9.14 万辆、9.05 万辆位居第 7、第 9、第 10 位,同比增长均超过 100%。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2021 年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份额大幅提升,从 2019 年的 38% 上升到 2021 年 44%,意味着自主品牌的品质和营销各方面获得消费者充分认可,体现了自主品牌不断走强的良好趋势。
庞均文指出," 下游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一方面,特斯拉的国产化以及 " 蔚小理 " 等新势力快速崛起。另一方面,以比亚迪、广汽埃安为代表的本土品牌也逐步焕发新的生命力。
先发优势明显
龙头企业成长迅猛
新能源汽车板块在 A 股市场也诞生了诸多龙头企业,相关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在十年间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更有 " 万亿宁德时代 " 位列总市值前五。
据 Wind 数据,A 股新能源汽车产业板块有 59 家上市公司,2021 年合计营业收入约 22837.53 亿元,同比增长 20.91%,较 2012 年增长 162.31% ( 忽略 2 家无 2012 年数据公司,下同 ) ;2021 年合计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973.02 亿元,同比增长 63.21%,较 2012 年增长 140.77%。
股价方面,从上市首日算起,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新能源汽车产业板块有 56 家公司股价增长超 100%,有 34 家公司股价增长超 1000%,有 9 家公司股价增长超 5000%;排在首位的亿纬锂能,于 2009 年底上市,涨幅高达约 9542.85%。
庞均文指出,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存在一定先发优势,尽管电气系统、电池系统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对电池的材料体系、结构体系都提出了更多要求,但是行业技术迭代仍是以降本为导向,同时满足下游整车企业或者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于龙头企业的下游客户基本囊括行业主流企业,可以较好掌握需求变化并对其研发方向做出方向指导,从而保障公司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足够领先的竞争力。
而对于这些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庞均文认为,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研发投入非常关键,要对新的技术方向去做更多的尝试和测试,同时也要重视研发团队的培养和持续性的资本投入。
" 电氢 " 并进
智能化 " 殊途同归 "
在新能源车领域,除了锂电方向,氢能源汽车也是近几年的市场热点,诸多公司争相布局。
不同于锂电大面积应用于家用车,氢能源汽车以商用车为主,主要用于车体相对较大的产品。在重卡、大客等车型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应用。
庞均文认为,氢能源汽车对于锂电汽车不是替代关系。从应用场景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具备负载重、续航长、低温性能好的特点,其更适用于长距离运输或者以下负重比较大的场景,主要包括重卡或者一些北方地区的大巴等。
" 氢能源汽车还处于发展早期阶段 ",庞均文称,根据此前的发展规划,计划到 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规模要达到 5-10 万辆,后续氢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催化,例如此前公布的氢能发展规划明确氢能源定位,同时在绿氢制备、运输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规划和布局;随着整体规模效应的凸显和材料的国产化,燃料电池系统有望得到下降等。
新的技术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不管是锂电还是氢能源,展望未来,庞均文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都将向智能化发展。
" 新能源汽车的电气传统平台为智能驾驶提供了比较好的应用场景 ",庞均文指出,叠加后续的 5G、机器视觉等技术的应用,智能驾驶将成为各家车企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