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垃圾围城”困境,近10年来,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能力每年增长20%左右,截至2022年4月30日,联入生态环境部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规模已达87万吨/日(750余家),超过了《“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中80万吨/日的规划目标。为有效防控焚烧发电能力迅猛增长带来的环境风险,2016年起执行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2019年发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管理规定》使从严环境监管成为常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华丽转身”,率先实现基本达标排放(达标率在99.9%以上),且行业整体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整体达标排放态势稳中更优。
经初步统计,到“十四五”末期,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能力将增至115万吨/日。在此背景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更高质量发展有以下途径。
增强城乡协调,促进环境公共服务均衡化。一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我国2020年城市的生活垃圾清运量统计数据为83.0万吨/日,较上年增幅约3.5%,与城市人口年增幅相近。此外,城市相对充裕的焚烧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乡镇、农村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目前乡镇、农村的生活垃圾清运量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若以人口和人均生产垃圾量进行估算,则额外需要约为35~55万吨/日焚烧能力。二是健全完善与焚烧处理相配套的收运体系。据测算,“十四五”初期处于焚烧发电厂30千米、50千米服务半径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分别约为8.8亿、11.0亿,但仍有3亿多的人口未被覆盖。若进一步完善收运体系、扩大服务半径、落实收运经费,促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公共服务均衡化,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服务半径覆盖人口数量将分别增加到9.2亿、11.5亿。
强化绿色属性,前瞻应对多源固废处理问题。一是坚持固废处理设施的绿色定位。既要守法运营、精细化运营,守住绿色底线,防范垃圾焚烧的生态环境风险,又要加强信息公开和环保宣贯,擦亮绿色名片。二是用好焚烧发电的富余产能。结合区域焚烧发电能力的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存量垃圾、市政污泥、分类垃圾处理残渣以及一般工业固废等多源固废的协同处置,利用固废焚烧设施的物料来源广、适应性强特点带动区域固废协同处置能力。三是做好焚烧处理的托底保障。完善焚烧飞灰、焚烧炉渣等残渣的处置体系,避免产生次生污染和环境风险。
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是加大能源回收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适应区域废物特性的高参数余热发电技术、适应区域产业布局特点的热电联产技术等,提高能源回收效率,提升焚烧发电的降碳效益,增强垃圾焚烧发电的经济价值。二是加大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优化治理工艺,增强环保设施治污效率,减少次生污染物的产生量;挖掘技术潜能,强化烟气、臭气、焚烧飞灰、渗滤液等全要素长效达标排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在运营全生命周期中减污降碳。三是推进企业运营精细化及微创新。先一步探索优化生产效率、运营成本和环境产品质量,逐步降低污染治理“产品”的“次品率”;大力提升运维管理、诊断优化、预警防控等方面的软实力,努力构建焚烧发电行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积极带动整个行业从“需求驱动”转变为“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