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氢能经济发展论坛”召开。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零碳二次能源,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在中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双碳”工作过程中,将发挥三方面作用。
一是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的“好帮手”。氢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是新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平抑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逆调峰特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能源间的长时间调节、跨区域配置、跨品种耦合,有力促进源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这不仅有助于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也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
二是助力高碳领域加快降碳脱碳的“好能手”。氢能可以作为电气化“盲区”的有力补充,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实现大规模降碳脱碳:在交通领域,氢能拥有高强度、大载重、长续航等先天优势;在钢铁、水泥等工业领域,氢能可用作还原剂或提供高品位热能,实现深度脱碳。
三是助力我国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的“好助手”。依托氢能的助力,华北、西北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可在不增加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基础上,形成我国新型高载能产业聚集区,打造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制造业、绿色化工、绿色冶金等产业集群。有利于各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相关行业产业链韧性,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区域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基于以上判断,申能制定了氢能发展的“三纵三横”战略,着力打通氢能发展“制取-储存-运输-应用”等关键环节堵点,推动行业加快由导入期向产业化发展。“三纵”着眼高端制造领域,布局氢气制备、储运设备、燃料电池三大产品,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多家企业均已发展成为产业链相关环节的头部企业,如浙江蓝能、上海氢晨、鲲华科技、苏州擎动等。申能集团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了充分支持,助力“小巨人”企业持续突破“卡脖子”环节。
“三横”聚焦应用场景,推动三大纵向产品在示范应用场景落地,实现氢能应用完整商业闭环。“第一横”将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打造包含加氢站、氢源基地、碳中和示范园区等优质项目的氢能基地。“第二横”将选取全国具有先发优势的区域,与当地政企合力打造氢能综合应用基地,探索多方共赢的规模化发展商业模式。“第三横”依托申能系产品的整合联动优势,多手段多渠道打造多元应用场景,积极关注氢能在港口、船舶、钢铁、热电联产等领域的应用,力争取得先发优势。
山西拥有全国最大的焦化产能,副产氢资源丰富,制氢成本优势明显。此外,氢能产业链也是山西省首批十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具有较好的政策环境。申能集团已与吕梁、长治、大同等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鹏飞集团、潞宝集团等山西企业开展密切合作。
近几年,各地政策支持,先行先试,有力加快了氢能的发展步伐。但相比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诸多短板。
一方面,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完善。当前,国家颁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但尚未全面建立产业垂直管理和监管体系,也缺乏详细的氢能产业发展实施路线图。相比较于电动汽车“国家引导、地方落实、企业推动”的模式,目前氢能产业更多地是由地方和企业主导。部分地方在缺乏产业链上、中、下游统筹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低水平建设、重应用轻研发等隐忧。
另一方面,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扩展。对标全球先进水平,当前在自主创新能力、国产化率、成本等短板限制下,我国氢能产业链还存在不少弱项。各地氢能产业规划发展方向多偏重于交通领域,商业模式和持续发展路径尚不明确。应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发挥氢能在工业领域脱碳等独特优势。
为加快我国氢能多元有序发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发挥其应有作用,并结合在氢能产业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合理定位。要从全产业链系统谋划,科学理性确立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氢能发展路线图,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定位,引导领先企业向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区域布局,实现产业集聚。二是坚持场景导向,抓好示范典型。持续推动“稳慎应用,示范先行”,鼓励具有相关产业链优势的企业积极构建多元化氢能利用场景,形成头雁效应,驱动技术创新迭代。三是做好政策供给,完善体制机制。针对相关应用场景,建立健全氢能相关市场机制,与储能、调峰、碳交易等形成联动,充分体现氢能的市场价值、服务价值与环境价值,进而推动氢能产业尽快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成熟期,助力我国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