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累计投资生物质能领域项目25个、批复投资额1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9亿元,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粪污综合利用、生物质设备制造、沼气发电、厨余垃圾发电、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农林废弃物生物质发电及热电联产等项目类型,基本涵盖生物质能全产业链,真金白银投资支持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改善,成为重点工作。生物质能作为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城乡有机废弃物生产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等特点,可以同时满足供应清洁能源、治理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综合国内外绿色低碳发展策略实践,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是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推动绿色能源结构替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支撑。
抓住碳中和背景下生物质能
大发展的战略新机遇
在我国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背景下,生物质能产业呈现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逐年稳步上升,生物天然气产业投资加快增长。但相对我国巨大的生物质储存量和新能源用能需求,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不足,未来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生物质能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政策有保障有引领。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推动下,初步建立起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行业扶持政策等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体系,基本涵盖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生物质能产业全面发展,为未来大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生物质能应用场景多元化优势显著,市场有需求。生物质能既可开发为固、液、气态燃料,也可转变为热、电、冷等多种能源,又具有可获取性,资源与市场易匹配。在热力、电力、动力等三大能源终端市场,生物质能作为唯一的可再生燃料,可存储可运输,能够应对多样化的能源市场需求,有条件全面取代化石能源,实现清洁发展。另一方面,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乡村振兴应用市场,在广大农村,农业、林业、畜禽粪污丰富且分散,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为广大乡村提供清洁热力、电力、燃气,副产品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助力绿色农业,变废为能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潜能十分巨大
蓝海有待发掘
据统计,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量约34.9亿吨,能源化开发潜力约5亿吨标煤,而当前利用量仅为0.6亿吨标煤,其巨大潜力仍待发掘。从结构上看,我国生物质能发展仍然以发电为主,非电利用规模较小,但其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清洁供热、生物燃气和液体燃料方面。同时,生物质能发展还受到原材料收集率低、收储运成本高、企业融资成本高、产业技术创新滞后等难点堵点制约,未来随着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发展,生物质能经济性将逐步凸显,市场需求有望快速扩大。如果未来能够规模化应用BE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生物质发电还将可能创造负碳排放,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推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促进生物质能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资源,协同推进。综合国内外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实践,主要有政府引导、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国际合作四大路径。
政策引导——确立战略地位,支持生物质能优先发展。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具有强制性、直接性、见效快的特点,但要防止“大水漫灌”,注重精准有效。立足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初级发展阶段和绿色低碳能源需求旺盛的实际,综合考虑生物质能具有绿色、低碳、清洁、来源广泛、稳定连续等特点,可考虑提升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转型中的战略地位,探索制定生物质能专项行动计划,确立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优先发展定位,加强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综合运用财政直接投入、税收减免、绿色信贷政策等,支持在电力、供热、农村生活用能领域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在交通领域扩大替代石油燃料的规模,培育一批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企业,补贴生物质收集和种植,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质能产业体系。
技术为王——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降本增效。技术进步是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各种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突破,才能降低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成本,提高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北欧、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如德国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国家生物质能行动计划》,大力支持技术研发,推动德国沼气发电技术领先全球。相比之下,我国生物质能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发展速度不快,导致生物质发电效率较低、生物质燃料稳定性不足,产业发展受限。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质能技术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要着力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国产化生物质成套设备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降低生物质能技术对外依存度,夯实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市场主导——转变发展方式,拓宽资金渠道。走市场化发展之路是生物质能产业最经济最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目前产业发展主要单靠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贴支持,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缺口越来越大,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依靠市场手段,通过设立绿色基金、发行绿色债券、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入专业力量,为生物质能原料生产和配套企业提供优惠融资贷款和资金担保,疏解生物质能企业前期固定投资成本大的困境。同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原则,加快推动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纳入CCER(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绿证市场,探索给予交易优先权保障,有效利用市场化的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从源头上、可持续地弥补资金缺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加生物质能企业碳减排收益,缓解未来财政补贴退坡的影响。
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治,实现互利共赢。立足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的实际,要继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学习借鉴欧洲、美国等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建设,缩短关键技术研发周期,加快生物质能产业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生物质能治理机制建设,发挥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全球和区域性合作机制作用,推动世行、亚行、亚投行等多双边国际合作,吸引撬动国际优惠资金,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生物质能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PPP模式
在生物质能领域的实践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由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设立的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基金,宗旨是支持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绿色低碳领域活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自2006年成立以来,清洁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资金机制,积极发挥政策基金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和杠杆撬动作用,通过投资、赠款、国际合作等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源共同支持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截至目前,清洁基金累计投资生物质能领域项目25个、批复投资额1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9亿元,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粪污综合利用、生物质设备制造、沼气发电、厨余垃圾发电、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农林废弃物生物质发电及热电联产等项目类型,基本涵盖生物质能全产业链,真金白银投资支持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PPP模式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新供给模式,在我国绿色低碳事业得到充分应用,也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自2014年以来,全国已签约落地垃圾焚烧发电、秸秆焚烧发电、生物质能降解等PPP项目177个、投资额968亿元。这些项目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全生命周期管理、绩效付费等机制,实现政府投入效率提高、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公众参与提高等综合效应,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有效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的运营问题、资金问题等,有力地推动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