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湖南省张家界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5家风电企业股权转让公告,容量总计为500MW,各项目累计起拍价超1.4亿元,折合约0.28元/瓦。经查询,这5家公司均由张家界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控股,实控人为张家界市国资委。
来源:风芒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股权转让公告,所有项目均在开发状态,其竞拍项目详情包括风资源评估结果、地理位置、项目可研设计方案以及发电量理论评估等等。起拍价格在1600~4400万元内不等,竞买保证金均为500万元,每次加价为50万元或其整数倍。
竞价文件明确,项目成交后,若因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原因或者单方指令导致风电项目不能实施,买受人可向转让公司申请以原成交价格回购项目公司股权,转让公司则不赔偿买受人其他损失和任何补偿。乙方自行负责办理张家界市发改委、自规局、林业、环保、水利等职能部门相关审批手续,甲方在职能范围内予以必要协助。
早在今年4月份,湖南张家界市在专题研究风光资源开发工作时明确,市经投集团公司为全市风电、光伏资源开发业主,要求市经投集团公司按照项目公司股权公开出让的模式对外出让,迅速启动公开出让试点工作。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梳理辖区内风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与投资企业签订协议的情况,对已签协议的项目要锁定前期投资的工作量,尽快协商解除协议,同时今后不再签约新的风光项目。
这意味着张家界市的风光项目指标已经全部分配给其市经投集团公司,其余企业若想获得相关项目指标,只能以上述竞价拍卖的方式获得项目建设经营权,从本轮起拍价来看,额外增加的项目开发成本约0.28元/瓦。
有风电行业专业人士指出,“竞拍中包含的风资源评估的科学和准确性如何确定?地方城投公司对测风塔管理是否有专业人员?到最后若无法达到相关数值,岂不是要投资企业背锅?”
针对地方政府以资源开发费用竞拍转让项目指标的方式,有行业法律人士指出,“经过核准主管部门的批准是可以进行拍卖的,目前很多地方都是以国资委主导此类形式,更偏向于变相的资源配套,基本可以称之为‘资源费或指标’。”
另外一位行业人士认为,“所谓‘路条’是行业对指标的另一种称呼,实际就是各省的新能源项目指标。尽管收取资源费是正当的,但显然会加大企业的开发成本,把土地包装成资源费公开挂牌拍卖,好好的新能源几乎变成了翻版房地产。”
然而,国家能源局多次发文要求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在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中再次重申,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中,不得囤积倒卖电站开发等资源、强制要求配套产业投资、采购本地产品。
在国家能源局《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二次征求意见稿)》中也再次强调,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开发建设秩序,不得将强制配套产业或投资、违规收取项目保证金等各类不合理要求或条件作为项目开发建设的门槛。
但是,主管部门的政策却在地方形同虚设。“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能源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省新能源发展主导权开始转移至地方层面,高速发展的新能源俨然已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产业配套、电价分成、碳收益共享、乡村振兴以及上述的资源转让费愈演愈烈。
以今年云南省为例,已先后有7个地市提出了不同形式的产业配套要求,云南广南以950MW的新能源项目指标,签订了年产500万千瓦光电建筑材料产业园、光伏支架建设生产、年产10GW单晶硅拉棒及10GW切片、3GW光伏组件制造、2GW锂电池PACK生产线5个光伏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协议总投资105.6亿元。2021年以来,包括云南、广西、湖北、贵州、宁夏、安徽等省份均提出了不同形式的产业配套要求,其范围更是从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新能源投资商获取指标的“标配”。
面对水涨船高的产业链价格,光伏电站投资商亦面临成本与收益的挑战,土地租金、接入费用、配套储能叠加产业投资等多重非技术成本持续升高,有行业人士戏称“每个部门都想进来捞一把”,光伏电站投资的处境愈发艰难。光伏們也曾多次呼吁,新能源投资不是“香饽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部门的共同维护,而不是“吃干榨尽”式的攫取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