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加快推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能源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转型发展,其中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发展迅速,核电也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路线。还有一种可再生能源,也正为“碳中和”的实现发光发热,它就是国际公认的零碳能源——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基本情况
什么是生物质能?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生物质能则是指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贮存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中的化学能,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也是唯一的一种可再生碳源。据计算,生物质储存的能量比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大2倍,若再结合BECCS(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生物质能将创造负碳排放。
生物质能源的来源与应用。生物质能来源广泛,农业废弃物、木材和森林废弃物、城市有机垃圾、藻类生物质、废弃油脂以及能源作物等都可以用于生产生物质能,主要以发电、供热、供气等方式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和生活等多个领域,是其他可再生能源无法替代的。具体应用有生物质发电、供热,城市垃圾制生物天然气,农村沼气,生物柴油和乙醇燃料等,是绿色交通和绿色城乡建设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约4.61亿吨,实现碳减排量约为2.18亿吨。《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预测,预计到2030年,生物质能各类途径的利用将为全社会碳减排超过9亿吨,到2060年,将实现碳减排超过20亿吨。
生物质能相关政策汇总
近些年,为了促进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比如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
2022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指出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需要以下四点着手:稳步发展生物质发电;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加快发展生物天然气;大力发展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积极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等。
2015-2022年国家层面生物质能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我国生物质资源受到耕地短缺的制约,主要以各类剩余物和废弃物为主(被动型生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污泥等。目前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34.94亿吨,生物质资源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4.6亿吨标准煤。
生物质液体燃料潜力分析
在交通领域应用方面,生物质液体燃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燃料乙醇有效替代化石汽油,生物柴油可以替代化石柴油,生物航空煤油同样已经在航空领域得到应用验证。通过生物质液体燃料替代化石石油,为交通领域碳减排拓宽新的途径。
2021年7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纤维素等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示范,指出了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将是生物燃料乙醇的重点方向。
目前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成本仍然较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调研和测算,目前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成本在7000元左右,市场竞争能力弱,如果纤维素乙醇能够实现技术突破,预计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将会有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左右,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将是公路运输重要减排方式之一,生物航空燃油也会逐渐在航空领域使用。预计生物液体燃料使用量超过 2500万吨,为交通领域减排约1.8亿吨。到2030年后,电动车和氢燃料车将会成为公路运输的主力,而生物航空燃油将会在航空领域的使用占比达到30%,生物液体燃料总使用量达到7000万吨,为交通领域减排约4亿吨。
在现代能源体系中发展生物质能,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还将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难题起到积极作用。未来,随着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或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