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储能产业政策日渐清晰,储能市场接受度日益提高,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储能盈利模式日渐多元化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提速,为储能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2021年我国储能生产制造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规模达500亿—600亿元,比2020年增长120%以上。
储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推动。去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许多促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例如要求新能源发电配置一定比例储能、拉大峰谷电价差等,为储能产业发展带来系列利好。尤其是今年,产业政策逐渐明朗,商业模式日渐清晰,在华南、华东、西北等地区,储能“经济账”越来越能算得过来。
业内表示,储能市场接受度逐渐提高,虽然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储能电池系统成本上涨了,但是储能市场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储能电站盈利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
以往,纯商业化储能项目中,联合火电参与调峰调频获取辅助服务收益是较为成熟的储能盈利模式。如今,随着各地峰谷电价差逐渐拉大、共享储能机制的日渐完善以及储能项目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障碍的不断破除,储能盈利的商业模式日渐增多。
与此同时,储能系统成本也逐渐降低。目前不同应用场景下储能系统成本招标价格为1.29~1.9元/瓦时。预计未来5年,储能成本还将再降低30%。未来10年,储能成本将再降低70%~80%,由当前1.6元/瓦时左右降低至1~1.2元/瓦时。
未来,要科学评估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发挥不同作用的市场潜力和效益,结合典型区域的电力系统结构、新能源消纳、辅助服务市场、现货交易、峰谷电价等具体情况,推进储能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布局与容量配置的整体规划,建立共享储能的统一监管平台,科学评估储能配置规模和储能服务价值,为最大化发挥储能价值和效益创造条件。
安全性仍是行业重点关注
储能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牵动投资者和用户的,不仅是储能系统的成本,安全性同样是关注重点。从纯技术角度来讲,储能能量巨大,安全性是首要问题。安全性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资产安全,更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所以,解决安全问题是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储能电站的安全管理,首先需要建立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做到对电芯实时检测,能够对电池关键参数进行精准分析,提前预警,将预防做在消防前。
其次,应该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不断完善储能电站安全标准体系。以储能电站的集成领域来说,据了解,随着国内储能行业的快速兴起,受政策引导以及补贴吸引,储能电站的系统集成领域已成为了很多玩家切入储能赛道的首选。
系统集成不仅涉及到电化学、电气、电网调度等诸多领域和技术,还要深入理解下游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实现难度极大。但据介绍,目前国内储能系统集成领域较为粗放,集成商资质良莠不齐,低价竞标的情况屡有发生。
此外,要制定故障应急预案和消防处置措施。演练要涵盖事故预警、信息报告、指挥协调、应急联动、环境应急监测等多项处置环节,重点是储能电站电池组发热升温、电池组热失控后的应急处置以及多级联动下的协调指挥和救援资源调配。
鉴于现实与形势的需要,储能要兼顾安全与提升系统效率,采用新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架构、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等,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储能电芯、材料体系等装备进行研发,不断创新和优化制造工艺,保障储能产业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