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燃料电池第一股”亿华通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氢能行业“A+H”第一股,每股发售价为60港元,每手买卖单位为50股。
当日,亿华通以60港元平开,随后低走,一度跌至58.45港元/股,跌幅约为2.58%。最终,公司股价收报59.95港元/股,跌幅0.08%,市值为70.45亿港元。
此前2022年8月1日,亿华通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本次发行上市的申请,仅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港股的IPO。
业绩不佳、认购不足,或许是亿华通此次破发的原因,而在成功实现“A+H”上市之后,“氢燃料电池第一股”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港股上市反响不佳
实际上,亿华通的破发早有先兆。
根据公司招股书,亿华通原本设置的发行区间为60至76港元/股,最终实现的发行价则是这一区间的下限。虽然股价变得更便宜,但并未获得香港市场的欢迎。
亿华通港股最后募资净额为9.83亿港元。其中两名基石投资者共认购募资额的四成,分别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旗下投资平台Astonish Investment认购约2.32亿港元,嘉实基金通过子公司Harvest认购约1.55亿港元。
招股书显示,此次亿华通H股全球发售1762.8万股。其中,国际发售部分获得超额认购,相当于初步可供认购的国际发售股份总数的约1.84倍。
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则认购不足,共接获2124份的有效申请,认购合约50.8万股,约占此部分可供认购H股总数的约三成。由于这部分股票数量不足,亿华通上市当日成交量仅为182.21万股,成交额为1.09亿港元。
不过,在燃料电池企业上市频频遇阻的当下,亿华通能够顺利通过IPO的各项审核,还是代表了资本市场对氢能产业以及亿华通本身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亿华通第三次成功实现上市。亿华通先是于2016年挂牌新三板,2020年6月在新三板终止挂牌,其间累计股权融资7.9亿元;到2020年8月,亿华通又登陆科创板,累计融资15.5亿元,上市后市值一度超过200亿。
亿华通在港股IPO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国强表示:“亿华通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研发创新,加快商业化进程,并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力争成长为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引领者。”
亿华通凭什么成功IPO?
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由张国强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拥有设计、研发、制造燃料电池系统包括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电堆的能力。亿华通的产品主要面向商用应用(如客车和货车)。2016年,亿华通开始推出首款商业化产品。
跟随亿华通的上市,2022年氢能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上IPO之路。先是2022年6月提交招股书的上海捷氢、上海治臻、捷氢科技和国富氢能,同年11月,提交招股书的国鸿氢能。
然后是计划IPO的国氢科技和未势能源。2022年12月,国氢科技完成B轮融资45亿元后,计划2023年到2025年完成IPO。同月,未势能源宣布获得5.55亿元B轮融资,并宣布同步开启B+轮融资进程,IPO准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不过,与亿华通境遇相反的是,已经提交IPO申请书的企业中,有不少都进展不顺。
先是2022年10月,上海治臻、捷氢科技均被上交所中止,等待财务材料更新才能恢复审核;到同年11月,国富氢能科创板IPO上市申请被终止审核。
虽然燃料电池企业均面临普遍的亏损状态,但从基本面来看,亿华通能够上市,自然有其表现更好的一面。
首先,亿华通产品销量上占据燃料电池行业市场份额第一。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1年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总销售功率计算,亿华通在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7.8%。
截至2022年6月30日,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已安装于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目录中的80款燃料电池汽车上,位居行业第一。其中,亿华通已与北汽福田、宇通客车、吉利商用车等建立合作关系,截至2022年6月30日,亿华通共向国内20余家商用车制造商销售2900多套燃料电池系统。
其次,亿华通的起步较早,背后集结了一批明星投资机构。
天眼查显示,亿华通成立至今已完成16轮融资,投资方中包括了水木创投、水木易德投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研资本等清华背景机构,还有国泰君安创投、宇通客车、中海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光大瑞华、北汽产投等产业资本,以及君盛投资、润土投资、新鼎资本、华德资本、天创资本等知名VC/PE。此外,瑞银集团、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也曾参与亿华通的定增。
加上此次登陆港交所后的融资,亿华通将有更多的资本扩充产能,进一步布局市场,抢占发展先机。当然,在不断融资之后,亿华通也到了真正创造收益、回馈资本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