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上海的消息,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储能行业掀起风浪。
储能行业专家彭宽宽表示,中国储能市场就像电动车市场一样,特斯拉一来,会加速淘汰一批找不准定位、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中国储能市场看起来规模越来越大,行业景气度越来越高,但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创新甚至“故事”都越来越少,洗牌在所难免。
对于激战正酣的国内储能产业,特斯拉的到来,被赋予一种隐喻——价格战能支撑企业暂时领先,而创新能力可以决定企业最终能否留在牌桌上。
特斯拉向来被视作创新的标杆,以其强悍的创新能力,重塑和定义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特斯拉能源宏图中,储能的地位丝毫不逊于汽车。
2015年,特斯拉进入储能领域,先是推出家用储能产品Powerwall和商用储能产品Powerpack。2019年,再次推出面向公用事业和大型工商业场景的储能产品Megapack。至此,特斯拉已妥妥成长为一名全能型选手。
当一位具有颠覆能力的对手来到家门口,竞争的压力无从逃遁,但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自我审视的全新视角。
为何而来
据了解,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这也是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
结合业务进展看,特斯拉储能工厂落户上海是缓解短期内的产能不足。
官方资料显示,2022年,特斯拉储能业务全面爆发,储能系统出货量达6.5GWh,同比增长64%;其中四季度出货量为2.5GWh,同比增长152%。同时,公司在手订单仍在不断增长,截至2023年2月,Megapack官网预定页面最早交付日期已从2024年三季度延期至2024年四季度。
目前,Megapack的产能主要来自位于加州的LATHROP工厂。这是一条专用的40GWh的Megapack产线。
此前,3月1日,在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上,马斯克介绍了全球实现可持续能源经济的“Master Plan”路线图,认为全球最终将需要240TWh储能容量(含电站储能和汽车电池),并称将早日将自身的固定式储能产能提高到1TWh/年。2023年,特斯拉将部署100GWh级储能项目、扩充储能产品生产规模,并推出两款新品。
此外,储能工厂落户上海,还可以进一步借力国内成熟的产业链优势,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目前,上海的汽车超级工厂是特斯拉全球产能最高的生产中心,足以证明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的优势领跑全球。
特斯拉的另一层深意,或是为开发国内储能市场埋下伏笔。
目前,特斯拉三大储能产品中,只有Powerwall在中国有落地实践,主要应用于拉萨和上海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但Powerpack、Megapack产品还没有落地案例。Megapack主要销售地区为美国(63%)、澳大利亚(23%)、英国(5%)等商业模式成熟的海外大型储能市场。
但是,近两年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和储能参与电力交易的政策日渐完善,国内储能市场全面升温。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新增投运规模首次突破20GW,其中,中国占比36%,欧洲以26%位列第二,美国位列第三,占比为24%。
真正的“卷王”
当下,国内储能产业发展迅猛,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全面深化。这也是国内众多厂商开发市场的主要策略之一。
一是在储能行业窗口期尽量抢到更多市场份额。同时,行业产能出现过剩端倪,而下游新能源汽车需求萎靡。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产能疏导预期转移到储能领域。
再看需求端,新能源配储要求是市场主要驱动力,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储能电站利用率有限,成为低效资产。来自中电联的统计,2022年,我国电源侧储能中新能源配储运行情况远低于火电配储,日均等效利用次数仅0.22次。
上述情况导致投资运营商格外注重成本,青睐低价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大量核心技术缺乏或薄弱的企业,企图分羹储能市场,以低价杀入市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价格实在低得不正常。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储能电站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各家储能产品和方案的优劣,就可以一见高下。现在的内卷,只是假卷,真正的内卷是卷创新,卷可靠性,卷成本。”
事实上,如果以创新能力、可靠性和成本来衡量,特斯拉都堪称真正的“卷王”。
马斯克曾经总结过,“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制造技术、工艺工程以及软件能力。”无论是在产品,还是生产方式,特斯拉都以颠覆性的创新实现了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特斯拉的产品和工厂早已形成一个不断迭代的体系。以汽车组装为例。在上述投资者日上,特斯拉公布了下一代汽车组装方式——Unboxed Process(非箱式组装的流水线),汽车的组装不再是单条串联的流水线,而是多条并行安装,最后再汇合拼装的产线。根据特斯拉的规划,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把汽车价格降到15万元以下。
特斯拉在成本控制上的不懈创新,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其汽车业务的回报率远远领先同行。在市场低迷时期,其可以降价进行降维打击。
特斯拉的强悍之处,正是如此。可以设想,即使特斯拉以低价策略进入国内市场,其高毛利率仍可以保证其具有较大的腾挪空间。而目前国内的储能厂商,依然挣扎在盈利线上。
对于如今的局面,彭宽宽忍不住感叹说,“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既要脚踏实地地往前冲,也要经常抬头看天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