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第十一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3)上,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表示,目前我国新型储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规模化发展趋势更加强劲和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的特点,需要处理好建设与运用的关系、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新型储能是深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对促进能源科技变革和自立自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向海平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特别是2021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局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初步构建了以顶层设计文件为引导,以项目管理、调度运用、市场机制、价格和安全管理等专项政策为支撑,以试点示范、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标准体系等共性政策为保障的行业发展政策体系,为各级政府、行业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向海平看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正呈现出三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是多元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锂离子电池储能加速发展,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等多种储能取得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钠离子电池、重力储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支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障能源电力供应、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是规模化发展趋势更加强劲。根据各省能源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超过110%,装机规模居全球首位。各地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40万千瓦的省份中,近70%的省份的装机规模增长超过100%。
三是产业化发展稳步推进。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的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投资积极活跃,带动新型储能高速发展,产业链体系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推动健全基础通用、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8个领域的标准体系,为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向海平表示,在看到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作为新技术、新业态,新型储能发展还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当前,要重点统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建设与运用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作为电力系统的工具属性,既要加快规划建设,更要注重调度运用。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着力推动新型储能科学优先调用,更好支撑新能源更大规模开发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是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要深刻认识新型储能技术仍在快速进步、成本仍然较高的现状,着眼中长期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等各类调节性资源成本疏导机制,强化产业链统筹布局,着力推动构建技术、市场、机制多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为新型储能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统筹全产业链、项目全生命周期安全,加快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管理措施投入。同时,高质量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持续加大新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以技术创新推进高质量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