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中遇冷

日期:2023-07-31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姚美娇

国际新能源网

2023
07/31
08:5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新能源乘用车 智能网联汽车

近两年,自主品牌借新能源东风加快占领市场,合资车企的黄金时代已逐渐远去。在此背景下,合资品牌若长时间没有改变,恐在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中“掉队”。

近期,各大车企相继发布上半年产销快报,综合来看,6月,国内乘用车市场继续呈现出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合资品牌份额收缩的态势。业内人士认为,近两年,自主品牌借新能源东风加快占领市场,合资车企的黄金时代已逐渐远去。在此背景下,合资品牌若长时间没有改变,恐在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中“掉队”。

自主品牌强势发力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市场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自主品牌强势发力。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自主品牌零售93万辆,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7%。

“近几年,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任度、美誉度都在提高。另外,现在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板块的创新,包括纯电、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不少自主品牌都在新能源时代吃到了红利。”知萌咨询机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明超表示。

相较于自主品牌的蒸蒸日上,合资品牌市场表现则整体堪忧。数据显示,今年6月,德系的上汽大众、美系的上汽通用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三大日系主力品牌丰田、本田、日产销量更是遭遇滑铁卢,同比分别下降12.8%、19.8%、28%。

乘联会数据还显示,今年6月,主流合资品牌整体零售销量同比下降19%。

“合资车企销量下滑,表面看有价格战和排放标准切换的原因,而本质上是在世界汽车新技术革命的大趋势下,这些车企大部分已经丧失了竞争优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表示。

试图以插电混动为突破口

业内普遍认为,自主车企的成绩能够一路走高,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6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高达69%,造车新势力份额达12.8%。反观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份额仅有4.8%。6月,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8.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0.9%;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3.7%。

“中外造车势力现在基本是从同一起跑线上奔向新市场。相比之下,合资车企对新业态、新市场、新竞争反应较慢。”曹广平指出,“合资车企受价格战、排放趋严、积分分账、竞企水平提升的影响较大,在与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不过,虽然合资品牌无力与自主品牌在纯电动车型细分市场一较高下,但插混路线对于内燃机技术储备优异的合资品牌而言,无疑是一个增量。例如,7月3日,东风Honda旗舰轿车全新英仕派正式上市,新车首次推出插电混动版本;7月8日,东风日产启辰品牌在海南三亚正式推出旗下首款插电混合动力SUV。

“目前,合资车企想在插混车型上寻找突破口,是一种较现实的尝试。”曹广平说,“虽然合资品牌的传统发动机优势、整车技术优势、质量工艺优势仍在,但是差距也在缩小。成本、创新以及本地化上则存在很大劣势。”

除了加速推出新能源产品,合资品牌还不断在价格上下功夫,试图以更有竞争力的价格赢回市场。今年以来,不少合资品牌打出“油电同价”的旗号,例如上汽通用别克旗下中大型SUV别克E5,起售价定在20.89万元,价格与昂科威PLUS等同级别燃油车型相近。

肖明超表示:“合资品牌想要打赢翻身仗,主要还是看转型速度。另外,企业核心技术有无充足储备,以及持续创新能力、对整个产业链的把控力,这些也都是决定合资品牌能否夺回竞争优势的关键。”

“后合资时代”已经到来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先发优势正进一步占领市场。随着未来竞争加剧,部分合资品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曹广平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后合资时代”已经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反应不及或者应对有误被淘汰,以及有些企业能够上升到优势地位,都很正常。这也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更好、更公平、更新的市场环境。”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实际上还存在较大增量。合资品牌要紧跟中国市场潮流,深挖中国消费者需求。”肖明超表示,“现在,国内消费者对汽车的理解愈发成熟,不会盲目认为‘百年品牌就一定好、合资品牌就一定好’。国内消费者如今对新产品的接受度、对新品牌的包容度都比较高。很多合资品牌可能也没有想到,对于汽车这样一个耐用消费品,中国消费者竟然如此敢于尝试新品牌和新产品,这其中也暗含了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趋势,这是不可逆转的。”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