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高峰临近,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重要性愈发凸显,多地加快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并酝酿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11月初,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促进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 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的通告,提出鼓励电池梯次利用、再生利用项目建设,对纳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的企业示范项目,按照经核定总投资的20%,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助。无独有偶,福建省工信厅日前也发文提出,对纳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名单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
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高峰临近,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重要性愈发凸显,多地加快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并酝酿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根据相关规定,电池容量在80%以下的退役电池降级用于备电、两轮车等场景;对于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则进行再生利用,破碎提炼出锂、钴、镍等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循环利用。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废旧电池退役量超过58万吨;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28年后,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260万吨。“大规模退役的动力电池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安全问题,还会造成资源浪费。”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杨林向记者指出,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是汽车产业节能减碳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动力电池材料供应的有效手段。
据了解,作为制造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锂、钴、镍等在全球分布较为集中。我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镍、钴资源则相对匮乏。除了加大开采力度,动力电池回收提供了一条新的供应渠道。以三元系材料为例,每回收100克三元动力电池,可回收12克镍、5克钴、1.2克锂和7克锰,回收价值巨大。因此,废旧动力电池又被称为“城市矿山”。
为引导产业发展、树立标杆效应,从2018年开始,工信部陆续公布过四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以“正规军”身份从事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白名单”,目前共有88家企业入选。
然而,很多退役的废旧动力电池,并未完全进入正规企业,而是流向非正规渠道。行业长期存在“正规回收企业收不到电池”的尴尬局面。
“合规意味着更高的环保、消防、资质成本。小作坊基于运营成本低,敢于哄抬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价格,加上拆解、生产环节工艺简单粗暴,往往能以低成本获得高利润。”北京朋米科技总经理黄付升向记者表示,不同于去年电池回收行业“一哄而上”的火热局面,今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盈利情况并不理想,参与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投资者观望态度明显。
“今年,80%以上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是亏损的。”杨林分析称,去年,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飙升,碳酸锂价格一度突破60万元/吨,带动钴、镍、碳酸锂等材料回收价格随之上涨,甚至出现退役电池“废料”比新货价格高的奇特现象。大好行情下,回收电池企业纷纷大量囤货,希望能大赚一笔。但今年,碳酸锂价格急转直下、剧烈震荡,已跌破20万元/吨关口。“在价格高位囤货多的企业,现在每拆解出售一吨就亏损一吨。”
“从第三季度形势来看,随着囤货库存压力的逐步释放,企业营收能力已趋于回暖。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随着退役电池数量增长,企业已经开始盈利。预计到2028年,行业将迎来真正大规模退役。”在杨林看来,电池回收行业前景乐观,当务之急是壮大正规回收企业力量,规范行业发展。
“行业一直呼吁给予‘正规军’税收抵扣、处置补贴等政策扶持,支持其做大做强。看到深圳、福建率先出台政策文件,我们非常兴奋,这极大提振了行业发展信心。”黄付升指出,要充分认识到正规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环保价值,给予政策扶持,提高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积极性。“让正规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环保设备建设上,而不是和‘小作坊’抢电池,打价格战。”
杨林表示,截至目前,全国通过环评的电池回收产能已经达到330万吨,已投产产能150万吨。按预测,2030年以后,全国退役电池量才到300万吨,行业暂时存在产能过剩。“虽然建设投产还有一段时间周期,但也要警惕重复建设风险,加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
黄付升进一步指出,我国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装备技术水平也有待提升。“加强精细化、智能化拆解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电池回收利用水平,迫在眉睫。”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第五批“白名单”或在年底发布,将进一步扩容合规企业规模,推动电池回收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