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大雪纷飞,大棚内春意盎然。在山东省德州市天衢新区现代农业试验区的一处温室大棚里,西红柿正集中成熟上市。“西红柿是喜温植物,大棚内温度要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才行。之前,我们都烧天然气供暖,可贵了!这几年,我们用地热供暖。单供暖方式升级这一项,就节约了1000多万元,省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呀!”项目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上述项目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项目的升级重点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地热能在服务农业产业种植方面的优势,也拓展了地热能应用的新领域。近年来,山东省正加大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着力提升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在政策支持下,山东省地热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资源优势大
山东省瞄准地热,是基于其丰富的先天资源优势。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闫金明介绍,地热能是一种绿色、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也是山东省的优势矿产。
山东省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闫金明介绍,据初步调查,山东省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达1.21×1018千焦,折合标准煤413亿吨。其中回灌条件下,年可利用中深层地热1.72×1015千焦,折合标准煤0.59亿吨,可供暖面积28.51亿平方米。浅层地热能年转化量为1.89×1016千焦,折合标准煤6.47亿吨。其中16市及各县市区、城市规划区,年可利用浅层地热能2.79×1015千焦,折合标准煤0.95亿吨,可供暖面积33.1亿平方米。
作为五大非碳基可再生能源之一,地热具有利用效率高、无污染、无排放、低耗能等特点。区别于太阳能和风能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地热能是稳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双碳”目标下,山东省面临较大减排压力,为此,借助优势资源,成为山东省节能降碳的重要途径。
山东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处处长康凤新指出,山东省节能降碳形势严峻,压力较大。省内煤炭年消费量约为4亿吨,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10左右,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为约10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10。山东省希望以地热产业为突破口,促进能源替代和转型。
政策支持力度大
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相对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地热发展速度缓慢。
政策成为推动地热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山东省地热产业发展取得进展,同样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陈焰华表示,2023年8月,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地热勘查和有序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和审批服务、鼓励科技公关和平台创建、强化要素保障和降本增效、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引导推广应用和示范创建。2023年11月,山东省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济南、淄博、东营、德州、聊城、滨州等市为重点,大力拓展地热能多元应用场景,打造应用广泛、产业配套的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山东省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一批地热能城乡供暖、生态农业等综合示范项目。到2030年,全省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建成集创新研发、多元开发、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国家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领先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大省。
康凤新称:“上述两个文件破除了政策障碍,支持具备条件的地热能利用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用地指标由省级按相关规定予以统筹保障。具备直接出让采矿权条件、能够明确具体用地范围的地热能采矿用地不需申请办理用地预审,直接申请办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在这两个政策的指导下,山东省地热采矿权取得了很大突破。”
应用规模大
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山东省地热产业抢抓发展机遇,快速形成了地热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山东省地矿局党委副书记倪军表示:“我们在全省16市均发现了地热田,打出了地热井。评价地热能可持续开采量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省内地热勘查重大突破。”
作为地热资源密集区,德州全市范围内均有地热资源分布,探明储量50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21.4%。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洪利向记者介绍,年可采量约5亿立方米,可供暖面积约6亿平方米,储量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年开采量4000万立方米,供暖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米,占全省的38%,涉及150个社区,惠及群众30万人。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70万吨。
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开国指出,将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进一步加大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着力提升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以打造天衢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为重点,稳妥推进地热资源在商贸服务、文旅康养、农业种植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地热能+”多能互补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