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终究是看错了?
12月20日,格力电器的股价遭受了一次罕见暴跌,单日市值蒸发超130亿元。股价闪崩的直接诱因是一则格力电器增持格力钛的公告,而格力钛就是过去的珠海银隆,后者在2021年11月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从名称上正式成为了格力的一员。
据格力电器12月19日发布的公告,格力电器拟通过受让现有股东持有的股份增持控股子公司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力钛”)股份,公司已于12月19日与12名交易对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其合计持有的24.54%格力钛股份,交易作价约10.15亿元。
本次受让完成后,格力电器及董明珠将合计控制72.47%的格力钛表决权,格力钛其余27.53%的股份,也有望被格力电器“收入囊中”。但资产负债率畸高且短期难以盈利的格力钛显然并不符合广大投资者的期待。
随后为了挽救暴跌的股价,格力电器在12月21日凌晨紧急发布了最新的业绩预告和对其受让格力钛股份交易的补充公告,这份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报告让格力电器股价应声上涨。
格力钛是格力电器多元化的一步棋,格力增持格力钛,一方面是在空调增长压力下对企业多元化转型的进一步加码,另一方面或许也意味着,对于行业内卷加剧而市场竞争力不佳的格力钛,曾经“力挺”董明珠的投资人正在套现离场。
格力看好格力钛,市场嘘声一片
格力电器与格力钛(前珠海银隆)的结缘,源自董明珠对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探索,彼时的珠海银隆在董明珠看来就是一家潜力无限的商用电动车制造公司,可以让格力电器一举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公开资料显示,珠海银隆新能源成立于2009年,早前主要从事锂电池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后延伸到商用电动汽车研发销售,在新能源业务上主打的是钛酸锂电池技术。据珠海银隆新能源官方网站公告,公司2015年实现纯电动客车产销量3189辆,累计增长2228%,市场份额为3.6%,年销量全国排行第七。
彼时新能源概念火爆,也有着补贴政策的支持。相比之前做手机,新能源的概念更加受到投资者们的追捧。
然而,董明珠对珠海银隆的收购并不顺利。
2016年,格力电器曾提出欲以130亿元收购魏银仓创办的银隆新能源,相较后者当时约38.78亿元的账面净资产,格力电器的出价高达2.35倍,这一提议很快遭到了中小股东的反对,大家感觉130亿的估值太高,这也导致收购议案被股东大会否决。
随后,董明珠以个人名义自掏腰包10个亿,并找来王健林、刘强东等合作伙伴,宣布和大连万达集团、中集集团、北京燕赵汇金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京东旗下的宿迁涵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0亿元,获得珠海银隆22.39%的股权,其中董明珠持股7.84%,后来经过两次增资,董明珠持股比例增至17.46%。
2021年,格力更是通过拍卖,斥资18亿元拿下银隆30.47%的股权,将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董明珠信誓旦旦地表示:“银隆就是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们要做把金子从沙子里刨出来的人”。
没想到金子没刨出来,董明珠却“刨了个大坑”,银隆过度依赖补贴的营收模式无法持续。到2022年末,银隆亏损1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3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9%。此时银隆账上的净资产只剩下2.37亿元,与之对应的,格力电器18.38亿元的投资亏损17.55亿元。同年,银隆全年的新能源客车销量仅1736辆,已经不到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
除此之外,银隆新能源还频繁曝出负面消息。
2018年初,银隆新能源被爆出拖欠多家供应商货款超过10亿元;2018年11月,银隆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原董事长魏银仓及原总裁孙国华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10亿元;2019年4月,银隆新能源发布声明称,原公司总裁孙国华在内等六人已被刑拘,涉及侵占公司利益总计超过14亿,魏银仓则逃往美国。
尽管问题缠身,格力电器依然在不断填坑。直至如今再度增持,格力电器仍然看好格力钛,表示格力钛是公司新能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格力钛的控股股东,公司对格力钛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本次交易有助于加强对格力钛的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效应,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加速推进落实格力电器的绿色能源战略,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然而格力钛仍未被广大投资者所看好,增持公告发布的第二天,格力电器开盘即股价大跌。21日凌晨1点半,格力突然发布了2023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格力电器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270亿元–293亿元,同比增长10.2%-19.6%;营业总收入2050亿元–2100亿元,上年同期为1901.51亿元。
空调发电,能救格力吗?
在董明珠看来,格力钛的钛酸锂路线是格力实现光储空调的关键。“格力电器的光储空用的正是格力钛的电池,电池的安全性对格力的光储空尤为重要。如果当时不收购,现在格力的光储空调就没办法实现。”
据了解,光储空调是一种通过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并将其存储在电池中,当需要使用时再将电能转化为冷热能,实现空调运行的空调系统。
让空调从设想中的“不耗电”直接跨越到“自发电”,无疑是内卷到极致的空调市场的一大突破。
实际上,早在2012年,格力就开始探索“光伏+空调”的技术路线。2018年,格力发布“空调光储直流化技术”,为光伏空调系统引入电储能系统,实现电器设备与储能应用相结合。2021年,格力正式推出光储直柔空调系统,由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空调系统和能源信息管理系统组成,搭载格力光伏直驱变频技术。
而格力钛的储能技术则被视为其中关键。
在去年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董明珠介绍道。“格力钛的钛酸锂技术,目前全球只有2家具备,一家是日本东芝,另一家就是格力钛。钛酸锂技术的优势有三点,一是运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达30年,不衰减,磷酸锂电池、三元锂电池,要换3-5次,才能追上钛酸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二是安全性高,能够做到高温不起火、不爆炸;三是运行环境要求低,高温低温都能正常运行。缺点则是能量密度低,电池所占面积大。”
因此,与磷酸铁锂、三元锂等技术在消费级车型大量应用相比,钛酸锂更多应用于大型公交车和物流车、大巴车等专用车辆。
但这一技术路线的下游应用市场并不够成熟。钛酸锂技术实际上仍是小众技术路线,在动力电池行业由于能量密度较低,甚至属于冷门领域,此外,受技术壁垒限制,钛酸锂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导致其市场渗透率较低。据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价格下不来,商用客车用钛酸锂电池的也越来越少。
且对于格力的光储空调,相关人士表示,在短时间内,这项技术对于寻常百姓家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因此格力短期内靠此提升业绩的可能性恐怕并不高。
格力艰难多元化
董明珠对格力钛的执着,也是对格力多元化的执着。
曾经格力电器的主要战略就是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做好空调这一主营业务,“好空调,格力造”的口号一喊就是多年。董明珠也曾在媒体专访中直言格力电器是空调领域的世界老大,某友商主要是做小家电的,反问记者友商在空调领域“它算老几?”
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承压、白电行业走向饱和,格力又陷入了被空调“绑架”的忧虑,董明珠近年来面对媒体,也一再重申如今是“好电器,格力造”,但从业绩数据上看,格力电器依然严重依赖空调业务。
对此,格力多元化路径的“跳脱”难辞其咎。相比同行在大家电范围内拓展多元化道路,格力电器曾公开高调进军手机、新能源等行业。2022年报中,格力电器自述公司所处行业,除了家电行业外,还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和储能产业。但战线铺的太长,与核心主业协同性不够,最终导致多元化的结果不尽人意。
更尴尬的是,格力电器的空调主业也渐渐被对手赶上。在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2022年财报中,双方均称自己为“空调大王”。
年报中,格力电器引用了《产业在线》2022 年度家用空调内销量数据,称:“格力空调以 33.9%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实现28年领跑。”
而美的集团的年报则引用了奥维云网的数据,2022年公司主要家电产品线下市场份额及排名(按零售额),美的集团的家用电器线下份额为33.7%,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以及引用《产业在线》2022 年度数据,称美的中央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
“口水战”之外,是格力空调市场龙头地位被进一步撼动。2022年,格力电器的空调营收1348.59亿元,同比增长2.39%;毛利率为32.44%。2022年报中,美的空调的暖通空调营收为1506.35亿元,同比增长6.17%;毛利率为22.84%。从营收规模来看,格力电器已不再是空调领域的老大。
董明珠曾说:“当你决定正确的时候,即使别人不理解你,也要坚守下去。你应该敢于用结果告诉他,你的决定是正确的。” 但是对如今的格力来说,还能有多少试错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