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姚文大使在孟加拉国主流媒体《每日太阳报》发表题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助力全球绿色转型》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产品走俏全球、广受欢迎。但同时,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联手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对外输出过剩产能的有之,指责中国的优势是靠补贴或不公平竞争形成的也有之。事实如何呢?我愿就此谈几点看法。
——中国不存在大范围、持续的“产能过剩”。从全球看,绿色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作为绿色产品的重要生产国,继续其生产活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从中国看,相关产品主要供给国内市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949.9万辆,其中国内销售占比87.3%,出口仅占12.7%。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平均售价3.1万欧元,高于国内售价,不存在所谓“价格扭曲”问题。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499吉瓦,对美国出口仅占该产品总出口的0.5%。因此,所谓“产能过剩”不是市场定义下的结论,而是人为制造的虚假叙事,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公正。
——中国不存在所谓“不公平竞争”。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得益于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中国市场充分的竞争也让中国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进一步淬炼。中国贸易竞争力绝非依靠政府补贴。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能够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提供先进技术,并通过其供应链降低物流、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成本。反观美欧,近年来都在加大新能源相关产业补贴力度。美国2022年出台《通胀削减法案》,为消费者购买本土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为光伏制造企业提供投资税抵免和生产制造补贴。自2020年3月至2022年底,欧盟对电池项目的补贴金额高达3.8万亿欧元。在此背景下,一些美西方人士指责中国发放补贴导致产能过剩,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也必将在孟加拉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中国明确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兑现我们庄严承诺的具体举措。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超28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中国是孟加拉国最好的发展合作伙伴和最可信赖的朋友。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智慧孟加拉”战略高度契合,双方新能源产业合作前景广阔。孟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智慧孟加拉”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具体到产业部门上,到2041年,孟清洁能源比例要达到40%,即2.4万兆瓦;到2030年减少交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340万吨,电动汽车占比达到30%。中方将持续助力孟实现上述目标。目前,中国企业在孟投资或承建的并网新能源装机量占孟新能源装机总量的近四成,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在孟均有电动汽车销售。中方将鼓励更多中资企业来孟投资,特别是加大在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兴建中国新能源产业园区,并愿与孟方分享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孟新能源产业培育和升级,助力“智慧孟加拉”战略的实现,推动中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得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