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邢海明: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绝非事实!

日期:2024-05-23    来源:外交部

国际新能源网

2024
05/23
09:1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产能 光伏组件 中国新能源产业

5月22日,邢海明大使在韩国知名综合日刊《今日亚洲》发表题为《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绝非事实!》的署名文章。文章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介绍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情况及为全球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美方系以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大搞本国利益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呼吁韩方坚持客观公正立场,继续秉持开放共赢理念,促进中韩新能源企业在良性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为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注入新动力。全文如下: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绝非事实!

中国驻韩国大使

邢海明

近年来,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品成为展现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崭新名片。近段时间,美西方大肆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高度依赖补贴”,导致“不公平竞争”“海外低价倾销”,并以此为由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等加征高额关税。我注意到韩国各界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事实究竟如何?我愿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常态。适度超前的产能投资是产业发展的普遍选择,新兴产业尤为如此。全球化背景下,判断产能是否过剩,不仅要看国内需求,更要看国际需求。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增多是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简单将“出口多了”与“产能过剩”划等号,明显违背经济运行逻辑。更何况,中国新能源产品主要供给国内市场,没有大规模对外输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949.5万辆,出口占比仅12.7%,远低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产量出口占比。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400吉瓦,对美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0.5%。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平均售价超过3.1万欧元,是国内价格水平的两倍,与“低价倾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美西方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指责,完全没有事实依据,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第二,“中国产能过剩论”本质是本国利益优先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具备一定国际竞争优势,这是靠长期投入科研创新获得的,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的,是国际分工和市场需求的结果,不可能靠政府补贴形成。反观美国,近年来出台《芯片与科学法》《通胀削减法》,通过数千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补贴干预市场资源配置。美西方渲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其实是对中国的优势产业“眼红”,妄图打着“产能过剩”的旗号进行打压,以“公平竞争”为借口搞保护主义。美国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等加征高额关税,进一步暴露了其搞霸凌霸道的本质。按照美方逻辑,美国进行补贴就是“至关重要的产业投资”,别国进行补贴就是“令人担忧的不公平竞争”;美国向世界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是“自由贸易”,别国向世界出口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是“产能过剩”。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和保护主义。

第三,中国优质产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共同愿望。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承诺用全球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并持续通过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自身和世界减排。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全球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为世界减少碳排放约5000万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着眼未来,全球新能源产品的产能还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美西方一边频频爽约应对气候变化援助,一边谴责中国“低价倾销新能源”,实质上是无视广大发展中国家享受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赶上绿色转型趋势的权利。

第四,中韩新能源领域合作基础良好、大有可为。中韩产供链深度融合,两国经贸合作规模大、质量高,新能源是其中新领域、新亮点。据韩方统计,韩国新能源电池原材料近八成从中国进口。韩国代表性新能源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均在中国有大量投资,中国不少新能源企业也寻求来韩投资。两国新能源企业合作设立了研发中心、电池组工厂、电池材料厂等,并正共同进军第三方市场。中国新能源产业体系完备、有机协同,有强有力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以旧换新以及新能源产品出口将持续创造巨大需求。中国政府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出台利好外资的政策。不久前,2024北京国际车展盛况空前,国际知名车企纷纷追加对华电动化、智能化汽车制造投资。LG新能源近期也宣布追加对华投资8亿美元。我们相信,随着中韩持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两国新能源企业将在良性竞争、有效分工和积极合作中共同实现更大发展。

习近平主席近日访问欧洲期间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这是关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最客观、最权威的描述。世界绿色产能发展应是百花齐放、美美与共,而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前真正“过剩”的不是中国的新能源产能,而是针对中国的形形色色抹黑。中国愿同包括韩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客观公正立场,继续秉持开放共赢理念,将绿色经济打造为经贸合作重要增长点,为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注入新动力。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