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要闻 » 中国新能源要闻 » 正文

驻罗马尼亚大使韩春霖: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是一个伪命题

日期:2024-05-25    来源:外交部

国际新能源网

2024
05/25
09:5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5月23日,驻罗马尼亚大使韩春霖在罗主流媒体《国家信使报》《经济学家》发表题为《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这是一个伪命题》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就是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备受各国采购商青睐。这是中国制造企业长期创新研发、超大规模市场竞争、供应链企业高效协作的结果,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优势及产品竞争力,既是市场需求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全球气变之需。

近期,个别国家政客、媒体大肆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其论断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当前的全球新能源产能布局是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共同作用的客观结果,是各国在自身比较优势下开展分工合作、优化要素资源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从市场需求、产能特性,还是绿色发展意义来看,都不存在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

从全球市场来看,新能源产能并非过剩,而是严重不足。中国新能源产业还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产能需求持续旺盛,新能源相关产量主要满足国内需求,并没有大规模对外输出产能,例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基本实现产销平衡,其中国内销量占87.3%,国外出口量仅占12.7%,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对外倾销问题。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在刚刚闭幕的广交会、中国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新能源产品展台人头攒动、争相观展的热闹场面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产能质量来看,中国新能源优质产能能够助推全球市场向前、向好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根植于超大规模市场、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50%来自中国;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1428万辆,中国市场独占63.5%。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覆盖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充电设施和售后服务等新能源产业各个环节,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找到所有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当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人口红利”正向“人才红利”转化。在这些优势加持下,中国前瞻性、战略性并持之以恒地推动新能源相关行业发展,将其视作“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一环,企业连续十几年进行研发投入,形成了技术领先,生产效率和产业链集成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可以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绝非单纯依靠“补贴”、“扶持”所能实现的。

从绿色发展意义来看,中国产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在国际绿色低碳市场需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提供优质新能源产品,将有力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中国还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中国的绿色产能正有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展现对全球发展和地球未来的强烈责任感。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典型的保护主义。有的国家自诩自由贸易立国,有的号称是市场最开放的经济体,然而他们提出的“产能过剩论”与“中国威胁论”、“中国冲击论”一样,都是“中国威胁叙事”的变体,实则是为破坏公平市场原则找借口,为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寻辩护,目的在于遏制打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以不正当手段维护有关国家在全球的经济霸权。瑞士《新苏黎世报》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费舍尔日前刊文指出,“西方围绕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实际上是虚伪与短视的”“如果西方能够购买到价格适宜的光伏产品、风能产品,或者如果来自中国的富有创新性的电动汽车能够促使欧洲制造商加快创新步伐,这都将是消费者乐于见到的。”多家世界知名车企负责人明确表示,不要求任何形式的保护,也不认为增加关税能保护其公司。《华尔街日报》也指出,“试图禁止最经济实惠的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将给美国政府的另一个目标—减少碳排放带来压力。”可见,将产能等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违背经济规律,扭曲市场秩序,既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不利于本国企业和全球消费者,更不利于世界经济行稳致远,这注定是不得人心的,在诸多事实面前,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这一谬论终将不攻自破。

近年来,罗马尼亚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充满活力与潜力,中国企业也积极投身罗新能源领域项目,双方合作顺畅,取得了诸多亮眼成绩。今年是中国同罗马尼亚建交75周年,也是两国建立全面友好伙伴关系20周年,中罗新能源领域务实合作仍有广阔前景,中国愿同罗实现优势互补,让中国的优质产能继续助力罗绿色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近期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时所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我们应始终铭记,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中,各国是相互依存、融合互助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全球产能格局的最优解,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全球绿色转型的深入推进孕育着大海般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我们愿同包括罗马尼亚在内的各国一道,携手进步,共享机遇,共同致力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让自由贸易、良性竞争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明亮底色。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