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
9月10日
央视新闻频道CCTV-13
《新闻直播间》特别策划
“向海追光”系列报道
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
华能“黄海一号”主体
已全部建成
并成功装船下海
将安装于山东半岛南部黄海海域的
华能海上风电场
开始我国漂浮式海上光伏
实证研究工作
PART1
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
光伏平台装船下海
今天(9月10日),记者从华能集团了解到,经过一年的自主设计建造,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主体已全部建成,并成功装船下海,将安装于山东半岛南部黄海海域,开始我国漂浮式海上光伏实证研究工作。
现场总指挥发出指令:“各作业点注意,1号吊车准备,2号吊车准备,人员就位,准备起吊。”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在我身后是我国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的装船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此刻重量超过360吨的平台,正在被巨大的吊臂缓缓吊离地面。工作人员告诉我,吊装将持续一个多小时。之后,它将被完整地平移到码头边的运输船上运往离岸距离30公里,水深超过30米的海上风电场开始后续的海上光伏实证数据采集分析等研究工作。
华能“黄海一号”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项目经理 南明军:这是我国目前建成的水深最深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按照我们所在海域50年一遇海况进行设计,它最大可以抗10米高度的海浪,是国内目前抗浪能力最高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
平台边长超25米,面积约1624平方米,约等于4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整体高度为9米,海面以上高度达7.5米,可确保在极端海况下,海浪始终无法涌上光伏平台。平台创新采用六边形设计和桁架式结构,由64个塑料浮力块提供浮力,相较于传统海上光伏平台,可有效降低重量约25%。
华能“黄海一号”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设计总工程师 刘鑫:我们这是一个实验平台,总共用了434块光伏板,有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四种不同的容量,目的是为了为未来的深远海海上光伏的大规模开发寻找比较好的一个解决方案。
平台将在海上开展长达一年的实地监测与实验,为漂浮式光伏技术在海洋环境中的高效安全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探索“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海洋立体化集约化开发与生态保护。
PART2
记者探访:
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长啥样?
其实,这个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还有一个专业的学名,叫不可上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顾名思义,就是海浪打不上这个平台,从而避免了海水对光伏组件的腐蚀,最大程度地确保发电效率。它和传统漂浮式光伏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黄海一号”平台特别高,高到海浪都打不上来。那么它除了高,还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总台央视记者古峻岭特意登上平台,一睹真容。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从空中俯瞰,整个平台是一个六边形,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蜂巢的仿生设计。那么它的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海洋资源,许多块这样的六边形拼接在一起,中间不会有缝隙。另外在同等周长、同等用料的情况下,六边形结构比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大出13%和30%。这样一来就可以铺上更多的光伏板,发出更多的电。
由于这个平台是实验性的。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有黑色、浅蓝、深蓝3种不同技术路线,4种容量的光伏板。在未来的一年当中,它会经过实证的检验,从而找出最适合在海上发电的光伏板。
在我身后这三个白色的箱体,就是整个平台的“智能大脑”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上面有一个半球形的透明罩,就是一个测光的设备。在它的旁边,是一个微型的气象站,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它都可以检测,一专多能,哪怕是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陆地上,也可以实时地观测到这个平台的各项运行数据。
这里就是整个平台的底部了。我们可以看到它这个底部支架分为红黄两色。那么下到海里之后,红色的部分是在水面之下,黄色的部分则在水面之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底部的空间非常大,水面之下的部分就有1.5米,水面之上有7.5米,加起来就是9米。那么底部这巨大的空间,海风和海浪都可以没有阻挡地从底下穿过,这也大幅提升了稳定性。
经过1个多小时的吊装,360吨重的平台稳稳地落在了码头边的运输船上。如何确保这么个大家伙安全顺利地运向作业海域,记者登上运输船继续一探究竟。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在船尾,我看到长长的黑色的大链子,它就是固定这个平台的锚链。锚链一共有6堆,正好对应平台六边形的6个角,每根锚链长约300米,重量达到55吨,从而把这个平台牢牢地固定在海面上。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个巨大的平台,已经吊装到这个运输船上了。今天的天气非常好,阳光明媚。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继续保持这样良好海况的话,它是可以在18个小时之内就抵达山东半岛以南的华能海上风电场。届时,我们可以看到,海面上风电光伏交相辉映为大家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