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口县地处河套平原西端,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东依黄河,北靠阴山,西环乌兰布和沙漠。全县水域面积20万亩,湿地面积60万亩,大小湖泊16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乡”,是黄河之滨闪耀的明珠。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为3300小时,年均风速为4.5米/秒,是国家能源政策大力支持开发的重点基地。
华电(巴彦淖尔)公司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工业开发区,成立于2023年,主要从事屋顶光伏支架、地面光伏支架的制造和技术服务。公司占地面积99亩,厂房面积6000平方米。现拥有光伏支架全自动生产线4条,年产能光伏支架5GW以上,对助力当地发展光伏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华电(巴彦淖尔)公司成立之初,身兼使命,飞速启航,全面贯彻落实公司“2345”发展战略,对标同行龙头企业,高起点谋划、高要求推进,取得了可喜成绩。
建好厂房筑基石
厂房建设是整个项目的基石。2023年11月1日华电(巴彦淖尔)公司注册成立以来,项目管理团队克服人员紧张和天气寒冷等困难,带领参建单位提前策划、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每个人既是管理员又是施工员,每天穿梭在施工现场,管安全、抓质量、促进度,遇到困难不退缩。由于内蒙古12月份极寒天气,冬季施工困难重重。项目管理团队即刻行动,把工地上简陋的临建板房当作办公场所,集思广益重新编制详细的冬季施工方案,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加大人员投入、交叉施工。
在厂房室内地面施工期间,由于地表温度达零下20多度,为防止浇筑混凝土结冰无法施工,项目管理团队提前与施工单位沟通协调,用热水搅拌水泥,确保施工过程不结冰,同时铺设工业电热毯,确保混凝土凝固之前不结冰,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保证了施工进度,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一期主体厂房建设。为此,磴口县县委、县政府特给华电(巴彦淖尔)公司发来感谢信,对公司履行央企责任担当,提前完成第一期厂房建设表示肯定。
盘顺设备提产能
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在设备安装初期,由于项目管理团队缺乏经验,他们就对照图纸和视频学习设备功能及调试方法,积极配合设备厂家技术人员,以日保周、以周保月。华电(巴彦淖尔)公司光伏支架生产线是全自动化设备,无论哪个环节出了故障,生产线就会自动报停。项目管理团队把每次设备厂家处理设备故障当作学习机会,跟着厂家维修人员边看、边学、边问、边记,进行反复培训学习,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设备故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既提高了驾驭设备的能力,又做到了故障即修不过夜,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每条生产线平均日产能由40至60吨提升到90至115吨。
实现达产目标后,公司结合设备特点和技术要求,对产线部分工艺进行合理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每个项目产能,尤其是腾格里二期项目,在短短40天内完成了2万吨光伏支架的生产和供货任务,收到了业主感谢信共5封。
优质服务赢市场
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光伏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光伏支架作为光伏发电的重要组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加强员工质量意识教育,通过讲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案例分析等,引导员工树立“大质量”观念,让每一位员工明白,质量不仅是检测人员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的共同责任。同时,强化生产过程控制,建立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成品出厂一条龙质量管理体系,对每一个环节,实行零缺陷管理,为用户提供产品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技术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份额。
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华电(巴彦淖尔)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将始终践行华电奋进文化和“同·创”工作法,不负使命,深耕前行,用小小的光伏支架撑起公司光伏产业的“大脊梁”,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磴口——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磴口县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旅游文化资源大县。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是屯垦戍边的军事要塞。广泛流传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蒙恬将军筑塞建城、昭君出塞、郭昌移民等历史故事。境内有阴山岩刻、鸡鹿塞等不可移动文物遗址101处,有乌兰布和沙漠、黄河、阴山和众多的湖泊湿地,有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纳林湖等知名景点。
磴口——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磴口地区远在原始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秦汉时期是屯垦戍边的军事要塞。朔方郡所设十郡中,三封、窳浑、临戎三处古城遗址就在今天的磴口县境内。蒙恬将军筑塞抗匈、卫青大将抗匈戍边、汉武大帝北巡朔方、苏建校尉筑塞建城、窦宪将军北击匈奴,昭君出塞,郭昌移民等众多史实,至今传为美谈。阴山岩画、鸡鹿塞、朔方郡及下辖三县古城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