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高沙窝镇的茫茫沙窝之上,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延绵不绝,仿佛为大地披上了蓝色与绿色交织的“甲胄”,它们迎阳沐光,为铝电公司的电解铝生产线输送着的“清洁能量”。
作为铝电公司(盐池-宁东)降碳减排绿电替代示范光伏复合项目的主战场,上半年,宁东四十四光伏电站(简称:大基地)围绕提升发电量、储能充电量,压降可控成本等关键目标持续发力,扎实推进“一分钱”提质增效专项工作,发电量完成4.7亿千瓦时,超计划完成12.65%,利用小时数1044.31小时,位于全区光伏电站第一名,同时减少标煤消耗量1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9万吨,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积蓄了“满格”动能。
走进“大基地”主控室,中控显示大屏上实时更新着94个发电矩阵的设备工况、发电功率等数据、指标。“有了智慧能源平台,我们的光伏发电量不是按哪个光伏区去计算的,是对所有矩阵的数据进行整体统计分析,比如说,电站每月会根据日常运行数据做一个发电量排名,对垫底的5个矩阵进行数据观察,开展技术分析,并会同厂家和电站的技术人员,现场检查设备,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设备发电效率提升。”站长宋鹏云介绍了AI工友赋能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据了解,如果每天靠人工分析这上万帧设备运行画面,至少也得3至4小时,智慧平台的应用真正实现了管理“质效双升”的效果,使劳动效率提升10%-15%。
穿越光伏阵列间,一幅“板上发电、板间植绿”的塞上新景在蓝天、艳阳的映衬下愈发喜人。光伏一班班长马浩元正带领着大家处理一个“隐形故障”。原来,昨天值班时,马浩元从发电量排行榜发现,33-10逆变器的发电量总比其他设备低那么一点。可是,在安排值班人员持续关注后,从系统上还是看不出该设备有任何问题。于是,他们就现场查看设备管理后台,找到原因后组织更换了逆变器小风扇,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智能设备解决不了的事,人工必须解决。班里每天17:00都要对排名靠后5个矩阵的对应逆变器的设备利用率、发电量、损失电量等数据进行分析,统筹布置排查、消缺,保障光伏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况。” 马浩元说起人机配合的事,也是颇为自豪。
来到配套储能电站,望着排列整齐的银白色储能柜群,宋鹏云高兴地说:“白天阳光充足时,电站储能系统如同‘弹性海绵’,存下富余的绿电;晚上电站不发电时,储存的绿电又化作稳定电流,点亮所有的升压站设备。通过配套储能小功率放电,我们每天可减少使用一万千瓦时网购电。”据了解,电站创新自备“充电宝”运行模式,每年预计可节约运行成本150万元。
从借光发电到聚光增效,“大基地”的工友们用智慧与匠心让每一缕阳光“颗粒归仓”。未来,随着绿电替代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他们人机协同,“满格”蓄能的故事还将续写更精彩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