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牧丰饶的塞北厚土上
一场关于绿色能源的攻坚战役正激烈推进
由中国能建山西电建参建的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
(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在这片土地上拔节生长
焕发出勃勃生机
8月29日,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99台风机全部吊装完成。其中,山西电建承建的46台风机于8月22日全部吊装就位,这标志着松原项目一期全面进入调试阶段,为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目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国家能源局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第一批)、吉林省“中国北方氢谷”战略的核心引擎,项目规划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
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7万吨,实现绿电就地消纳和高附加值转化,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打通绿色氢氨醇规模化生产路径、促进绿色化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
(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风机
8月1日,随着验收人员郑重签下最后一份确认单,热控工程处宣告完成220千伏升压站三大核心任务:GIS配电装置安装、全站控制电缆敷设及接线。这一关键节点的突破,为项目整体推进按下“加速键”。
“15天安装工作必须结束!”热控工程处松原项目负责人张慧忠的动员令掷地有声。
然而,升压站B站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接踵而至,挑战层出不穷,使得整体施工推进难度大幅攀升。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
(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升压站
作为升压站的核心设备,GIS(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安装对洁净度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导电杆与气室必须经过无水酒精擦拭、专业试纸检测、吸尘器深度清洁的三重精细处理,任何毫厘级的污染都可能直接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夜里蚊虫黑压压一片,连灯光都能给遮住,这种环境下根本达不到洁净化标准,夜间施工的方案绝对行不通。”热控工程处松原项目负责人张慧忠坦言。为了能更快地推进建设,团队里的汉子们硬是将每天的工作时长拉到13小时,只为最大限度利用白天的有利时间进行施工。
张慧忠在220千伏屋内进行
配电装置隔离开关分合位置标识检查
连轴转的日子里,张慧忠带着团队与老天爷“掰手腕”——吊车司机在驾驶室备着雨衣,监护人员紧盯天气预报,只要雨势稍歇,且能确保安全施工,“吊装指令”便会立刻下达。
13天半的鏖战,9个间隔精准对接,30节分支母线筒严丝合缝,18个高压套管安然落座。
电子设备间二次盘柜接线
电缆敷设是另一场硬仗。2100余根电缆要在100多公里的路径中精准穿梭,这项任务交给了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团队。
400伏低压配电室进电子设备间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密闭玻璃让37℃的高温无处遁形,风机吹出的风都带着热浪。热控工程处松原项目00后技术员王隆鑫的工服能拧出半盆水,却依然乐观坚定地说:“早点干完,高质量完成,就是最好的认可!”
热控工程处松原项目技术员王鹏飞带领队员们创新“路径优化法”,在400伏低压配电室进电子设备间位置,增设桥架形成“分流枢纽”,采用先盘间后就地,由远及近,分层并排绑扎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敷设速度。
220千伏屋内配电装置管母安装
细节上更是精益求精,他们团队敷设的红色热缩管统一截取长度误差不超2毫米,备用芯线帽排列如列阵士兵,连绑扎带的倾斜角度都严格控制在30度,敷设质量和接线工艺得到了监理、总包和业主的高度认可。
夜幕下,崭新的升压站巍然矗立,犹如一颗强劲的“绿电心脏”,即将在塞北的长风里搏动出澎湃节奏。那些穿梭于铁塔间的风,正沿着电缆的脉络汇聚,等待着被“风速”点燃的瞬间——当第一缕电流穿透黑夜,这座氢能产业园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绿色脉动。不远处,山西电建的建设者们已迎着风的方向踏上新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