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多年来,从为“功勋矿”可可托海提供能源基石,到吉木乃、玛依塔斯等项目助力能源结构转型;从守护克孜尔千佛洞、苏巴什佛寺的千年文明,到引清泉、修渠坝以润泽南疆百姓家园——北京院的奋斗足迹早已深深融入天山南北的发展脉搏。北京院以科技为笔,以担当为墨,在能源保障、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等多维度,持续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筑牢能源基石 点亮“功勋矿”
为保障可可托海矿区的生产需求,有力支持国防建设,1955年,冶金工业部委托燃料工业部北京勘测设计局(北京院前身)承担电站设计任务。可可托海水电站于1958年开工建设,作为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于1967年2月5日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开始向可可托海矿区稳定送电。1976年电站全面竣工,4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
这座承载着历史使命的水电站,至今已安全稳定运行超过半个世纪,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资源开发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驱动绿色转型 打造能源新引擎
由北京院承担设计任务的国华玛依塔斯风电项目,是老旧风电场“以大代小”增容改造与提质增效的重点项目。项目通过采用12台单机容量8.34兆瓦的大功率风电机组,替换原有66台小容量机组,并配套建设储能系统,实现总装机容量提升至99.5兆瓦,为原规模的两倍。项目投产后上网发电量达4亿千瓦时。
改造后,项目发电效率显著提升,维护成本有效降低,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发电成本更具竞争力,实现了资源优化与节能减排的双重目标,为地区提供了更充足、经济的清洁电力,为能源结构优化注入了新动能。
北京院参建的中广核吉木乃黑山风电项目,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新能源项目,也是阿勒泰地区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总装机容量75万千瓦。项目对优化新疆能源结构、服务“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守护丝路文明 延续千年文脉
北京院深度参与新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承担了克孜尔千佛洞洞窟本体及周边崖体加固前期勘察(一期、二期)项目。克孜尔千佛洞开凿于公元3世纪,是西域最早的佛教石窟群,现存349个编号洞窟,壁画面积近4000平方米,融合多元文化,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址点,于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同时,北京院还承担了苏巴什佛寺遗址(昭怙厘大寺)东寺SE2区保护修缮服务项目。该遗址是新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同为2014年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院凭借专业的技术力量,为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永续留存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践行了保护人类共同文明瑰宝的央企责任。
赋能区域发展 润泽南疆家园
阿克陶县水利项目由北京院EPC总承包,克服高寒、偏远等困难,优质高效完成了饮水安全、灌溉渠系等工程,解决了当地万余人的饮水安全和数万亩良田的灌溉问题,并试点应用信息化系统,推动当地水利管理向集约化、现代化转变。
项目完成后,当地每户家庭通上了自来水
期间,北京院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当地小学举行捐赠活动。
迈向未来,北京院将继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深耕不辍,以匠心守护历史,以智慧点亮未来,描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