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权威人士称,中国应加快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并应遵循“分布电源”的安全原则,推动基层电网的升级换代。
据新华社10月22日报道,正在此间召开的中国—东盟电力合作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南方电网公司和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权威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应该加快以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开发,遵循“分布电源”的安全原则,规划先行,推动基层电网的升级换代,形成全方位的供电安全网络。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赵希正说,应对2008年初的雨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突发性事件,电力系统应在三个方面未雨绸缪,做到拥有足以应对危机的战备电源,以便保障特殊条件下的电力供应。
从电源建设的根本出发,必须因地制宜,因网制宜,灵活供电。利用已有的发电企业,适当建设确保电网安全的分布电源,不仅有利于特殊情况下的紧急用电需要,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以水电、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优势。
其次是保留部分需要关停的小电厂作为战备电源。在列入关停计划的小电厂中,有选择的保留一部分,平时不进行运行,而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正常供电渠道无法满足大范围用电需要,再进入运行程序,以填补电源空缺。而保留小电厂的成本,可以放在整个电网的运行成本上。
从应对突发事件的角度考虑,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柴油机发电车应对突发情况。建议尽快进行柴油发电机的区域性战略储备机制。
广西电网公司党组书记宫宇说,南方电网公司下属的广西电网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下属的广西水利电业集团各自承担着为一半广西县乡供电的责任,在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两家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灾后重建和电网重新布局过程中,只要进一步加强规划设计,完全能够在应对类似自然灾害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赵希正分析认为,主电网和地方电网有很强的互补协调关系,平时主电网护佑地方电网,紧急状态下地方电网完全可以充当县乡区域性供电的“保护伞”。“根据国家政策,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接入大网完全应该实现"无障碍"。无论是11万千伏、22万千伏建设、接入主电网,也应该完全没有障碍。”
赵希正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的赞同。他进一步分析说:在目前国家电网建设以主电网为主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民生用电、商务用电以及大工业用电的不同需要,统筹主电网和二级电网建设。
王久玲说:主电网仍将作为重点进行建设,这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区域性的民生用电和商务用电领域,地方电网完全能够提供有益补充。二级电网的建设,一方面能够降低国家大规模投入主电网建设的成本,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地方各种电力资源,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局面。
2008年年初,大范围的冰雪灾害给中国南方诸多省区造成了巨大危害,骨干电网受到破坏,造成大面积停电。而在广西,地方水利电业系统却在此次抗击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率先探索建设了供电县区联网和与周边省区联网线路,在部分地区形成了第二套电源保障系统,当主电网受到严重破坏的时候,确保了部分区域的核心供电。
中国首批农网改造工程从1998年开始,经过5年时间基本告一段落。农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使中国农网线损率下降,农村电价大幅度降低。但是,随着最近五六年时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用电状况的发展,中国首期农网的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变压器容量小、供电半径增大和电力网架结构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
广西水利电业集团副总裁王献斌分析认为,变压器容量小是因为以前配电变压器容量的大小是根据当时的农村居民用电状况和用电水平进行设计的,未能充分估计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所造成的负荷剧增;供电半径增大是因为近年来很大一部分居民用户、新婚分户和生产经营者向街道、村边、路边等交通便利的地区迁移,形成了新的居民群,供电半径增大,负荷中心转移;电力网架结构薄弱,则是因为改造初期由于地方财政有限,一些地方电力网架未能彻底进行改造。
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总裁陈润秋认为,应尽快摆脱县级电网只有单一与主电网相连的、缺乏第二条线路备用的情况。以广西为例,广西应在一两年时间里尽快建设县与县之间110千伏线路联网,核心枢纽考虑220千伏线路联网,提高抗灾防灾能力,以确保整个输变线路的安全。因此必须研究县级骨干网架的电压等级,并形成多电源回路,以提高农村电网抵御灾害的能力。另外,在无法接受来自主电网的电力时,地方水电资源可发挥分布式电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