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华尔街发端的金融危机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向实体经济漫延。寒流已经奔袭而来,我们太阳能行业如何加以应对?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太阳能产业的边界或者范围是什么?在太阳能行业有两位在社会上非常有知名度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发言常常被认为代表了太阳能行业的主流观点,但是他们所说的“太阳能”在很多情况下却常常不是一回事。
一位是无锡尚德的董事长施正荣先生,中国顶级富豪,最近韩国一个媒体尊称为“全球的下一个比尔盖茨”,把他描述为世界太阳能王。然而他曾经在刚回国内发展的时候,比较烦恼的就是一谈到太阳能别人就认为是谈太阳能热水器,而没有想到他所从事的光伏这一块,使得他不能不费尽口舌告诉别人他所做的是怎样的“太阳能”。
一位是皇明公司董事长黄鸣先生,他为中国太阳能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迅猛发展,也曾经被誉为世界太阳能王,中国太阳能之父,并荣任全国人大代表。
到底谁能够代表太阳能行业,谁是太阳能的王者?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他们都只能部分代表行业,正好反映了太阳能行业的存在两大领域: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
2001年,太阳能科学家施正荣带着11项太阳电池相关专利回国创业。通过无锡地方政府的协助,施正荣从8家国有企业引进600万美元的投资,再加上从澳大利亚带回来的40万美元现金,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二〇〇五年,尚德公司在美国上市,融资四亿美元,成中国首家登陆国际主流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施正荣荣登中国富豪榜峰顶创造了财富神话二〇〇七年,公司产能五百四十兆瓦,销售收入超百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在榜样的力量感召下,后来10多家企业在海外上市的基本上都采用了“施正荣模式”:海龟派用海外的人才、技术、资金,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开启了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中国制造,并开拓海外市场,进而在海外上市。[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而光热方面,则是早在六、七十年代起,在广东、云南等地就有了平板太阳能的生产;80年代末,以清华阳光公司殷志强教授发明真空管镀膜技术为标志,开启了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序幕。至90年代末,以皇明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利用自有的技术、人才,开拓本土的市场,加速了中国本土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皇明成功的品牌运作与行业教育推动了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是本土产品,而且是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因此更为消费者所熟知。因此,皇明曾一度代表了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也曾一度代表了太阳能。
日前,黄鸣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说明:“我个人想说明的,太阳能行业的两大分行业,他们现在的模式和处境恰恰能够说明中国企业的两种经营模式,可能两种未来,太阳能现在总的来说包括太阳能光伏利用和光热利用。我们属于光热。”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光热和光伏虽然同属太阳能产业,但两者在行业特性,发展模式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我们探讨太阳能产业必须对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分开研究、分析、讨论。现在谈到金融危机对太阳能产业的影响,我想也应该分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就目前光热方面,主要是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三大市场:外贸市场、工程市场和农村市场,也有人形象地说就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应该“走出去、走上去和走下去”。另外,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也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这个可以归类于工程市场,当然工程市场还包括商用热水需求、小区整体安装热水、工业用热水等。
首先,我们看外贸市场。金融危机目前的影响的重度地区主要是欧美国家,已经波及到这些国家的实体企业和居民消费信心,继而影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出口。但是太阳能热水器与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产品有替代关系,有节能优势,如果策略得当的话,我们的外贸应该不会减少。因为从总量来说,与国内的热水器的普及率相比,他们还很低,不到10%,发展空间很大,国外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另外,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借鉴一下“长三角”这些倒闭企业的教训,我想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更应该发展自有品牌,这样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发展资源与空间,就不会受到外界更大的影响。
第二,从工程市场来看,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有机会从外贸出口拉动型发展转变为内、外并重的发展模式。从近期的工程消费能力看,国内市场还有一个启动、培养的过程,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借助太阳能热水系统节能环保优势,替代传统锅炉,解决商业用水,空间很大。但是他的初始成本高,需要国家的政策倾向,给予一定的补贴。
第三,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市场看,我认为需要企业、政府、设计院、房地产商、物业等的联合推动。目前虽有一些政策,没有实施细则,很难落实;另外也需要国家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补贴。
第四,在农村市场开发方面,包括:个体消费、小区统一安装等。太阳能热水器最初的发展就是国家农业部门能源办一直在提倡,所以目前相关的协会主要就是中国农村能源协会热利用专业委员会。这几年我接触了上千家企业,发现大部分从业人员都很不愿意说我们的协会是农村能源协会,好像带个“农”字就代表了低级,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未来绿色农村的建设,需要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来推动国家相关政策。沼气在农村的发展,就得到了农能协的大力扶持,获得了国家大量的补贴。如果把太阳能与沼气等能源利用相结合,由分户式用热水,改为集体用热水,如:一个村落用一个澡堂等。这样不但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售后服务。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农改国策,必然会带动农村市场的发展,给企业带来商机。拉动农民的个体消费市场,一方面产品要性价比高,符合农民的消费能力;另外售后服务要得到保障;渠道建设要适应农村的特点。另外,企业也需要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调整产品结构,建立自己的网络。
另外,目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价格压力和物流成本偏高是企业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我建议,企业在生产基地建设的方面要考虑这一点,现在太阳能生产企业密集在华东等沿海省份,未来企业在生产基地上要进行合理布局,要从营销走出去,转变为制造与服务的走出去,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物流中心或生产中心。而当地政府应该抓住机遇,给予扶持政策以利于招商引资。
总的讲,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在07年大约销售320亿,08年预计380亿,09年会突破400亿,会有所增长。
显然金融危机对光伏产业的影响更加大一些。对于这种冲击,目前业内有两种论调。一是悲观论,认为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外,资金在外。资金枯竭导致国内大部分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光伏泡沫破灭在即。
另一种声音是,金融危机对于光伏产业可能是一种好事,这些国家为了振兴经济,可能会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再加上“节能减排”的压力,对于光伏利用的扶持政策不会减少,而且可能还会增加。另外,原材料的下降,也为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竞争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认为,引进风险投资和在国外上市的企业肯定是受影响的。国内光伏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我们注意到江西省,已经将光伏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明确表态,支持光伏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对于那些理性的光伏企业,国家会进一步增加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抵消金融危机的影响。
另外,我们看多晶硅,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在江西、河南、四川等省已经有大量的项目已经或者正在上马。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和技术、资金、人才缺口的问题。这些企业会存在优胜劣汰的过程,在未来几年会更加显现,赢者会更加灿烂,而输者会更加惨烈。
这种泡沫有积极的意义,他会使上游昂贵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从而提高下游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会长赵玉文、上海交大教授崔荣强、赛维LDK彭小峰,他们都乐观的预期在2012或2020年以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会降到1元钱/度以下,届时光伏利用的发展就会波及到发展中国家,市场会快速的扩张,中国市场也必然会启动。
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其实正可利用金融危机整合国外的资源,实现国外资源的国内化。我认为目前是中国市场启动的前夜,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建站,这些地区不适合与像江苏、浙江等地区在上游产业链上竞争,而是应该考虑下游的发电系统的开发。在家电行业赚钱的是国美、苏宁,未来西部地区应该借鉴他们,发展下游产业链,差异化发展,而不是一窝蜂的作硅材料、做电池片。正所谓分工协作、有所不为。
太阳能照明,太阳能汽车等一些居民消费相关的光伏产品,目前在中国长足的发展,如深圳、浙江等地方,可以利用这次金融危机,降低成本、突破技术,开拓国内市场。可以作为我们光伏产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生力军,可以借鉴太阳能热利用的市场资源和经验。
总的来说,光伏产业的下游生产企业应该主动去规划、推动光伏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不要一味认为国内市场消费不足,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过程,这一点要像皇明当初利用自身企业的资源推动、教育行业的发展的发展模式,我们期待出现太阳能光伏产业界的“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