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工业硅年生产能力在80万吨左右,实际生产60万吨左右。2003年出口47万吨,销往50多个国家地区,主要有日本,加拿大,印度,韩国,进口量在1万吨以上的有8、9个国家,其中日本的进口量约占我国总出口量的35%。目前我国生产的工业硅基本是低级产品。鉴于现状,我国还处于卖矿产和人力时期,“总体来说技术和外国有一定差距,单晶硅技术还可以,多晶硅差距就很大,估计近几年无法改变此状况”。
我国多晶硅产业虽然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风险和隐忧。
一是多晶硅产能发展规划过大。洛阳已把多晶硅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硅产业的目标是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年产6000万平方英寸IC级硅抛光片以及年产250兆瓦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项目,到“十一五“末,形成120亿元产值的规模,打造成由“多晶硅—单晶硅—电路级硅片和太阳能级硅片—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构成的较为完整的硅材料产业链。
据不完全统计,除洛阳外,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省市的20多家企业在酝酿或者申报多晶硅项目,所公布的设计产能将达到6万吨,超过世界产量的总和。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第43号令批复的17个新能源高技术项目中,仅光伏发电项目就达7个。如果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多晶硅产量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价格难免会一落千丈,相关产业将面临着产业风险。
二是多晶硅的用量相对有限。国内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少量使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而大量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主要销售市场在国外。在德国,虽然推广使用太阳能清洁能源,但是市场也是有限的。我国如果超量发展则有滞销的危险。
三是国内尚未掌握多晶硅核心技术。目前多晶硅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手中,我国太阳能厂商并没有竞争优势。据了解,目前国外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闭策略,不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只卖产品。中国多晶硅项目想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并不现实。国外的技术封锁虽不能扼杀我国自主开发,但至少将延缓中国硅产业的发展。可见,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产业仍然受制于多晶硅的供应。
四是多晶硅成本高利润空间较小。据了解,2006年洛硅公司产值达2亿元,而其利润仅为400多万元。利润与产值之比很小,其主要原因是多晶硅价格太高。目前,在多晶硅到单晶硅的产业链中单晶硅有两种产品,一种是重量级的电路级硅片,一种是轻量级的太阳能级硅片,但不管是用哪种硅片,多晶硅的成本都占总成本的70%以上,多晶硅价格奇高,直接影响着下游生产商的利润。
有业内专家敲响警钟,多晶硅未来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如果中国33个在建的多晶硅项目全部实现达产,年产能将达14万吨,而至2010年,全球的多晶硅需求仅为8万吨。在过去20年来,多晶硅的平均市场价格在每公斤60美元左右,业内专家认为,每公斤400-500美元的价格显然是难以持续的暴利,一旦多晶硅价格回复理性,也就是这个行业的洗牌之时。硅材料是制造半导体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我国正面对着两个发展着的产业,一个是半导体产业,一个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产业已经从原来周期性大起大落,平均增速达17%左右,步入一个增速减缓、起伏不大的新时代;而光伏产业正处在以平均30%的年增长速度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这两大产业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紧缺的局面近期内仍将持续。
中国半导体硅材料行业经过四十多年发展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从事半导体硅单晶材料生产的单位约40余家.我国半导体硅材料的产量2001~2006年增加2倍多,由于受到多晶硅材料的制约,2006年半导体直拉硅单晶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在此期间,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渐壮大,目前国内半导体硅材料企业中年销售额较大的在7~8亿元人民币,但与国际上四大硅片厂商相比,还差得很多。总的来看,全国销售额还不及信越一家公司销售额的1/3。国内硅材料企业均是中小企业,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企业分散等劣势,发展壮大仍是长期的过程。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现状
光伏产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能源产业之一,在各国政府的扶持下,光伏发电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最近10年光伏发电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0%。
中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由于很好利用了国际资本,继尚德电力于2005年在纽约证券上市后,2006年相继有常州天合,苏州CSI,江苏林洋,南京中电,河北昌澳,保定英利等在美国纽约证券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迅速募集到扩产需要的数十亿美元,使我国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达到1200MW,比2005年增长280%,光伏组件产量800 MW,产能达到2000 MW.中国光伏产业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国内整个硅产业呈现出发展势头迅猛的格局,新能源也是未来国内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由于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影响,硅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打破行业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行业也即将面临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