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能源网 » 新能源资讯 » 中国新能源资讯 » 正文

中国新能源车欲称雄200亿投入杯水车薪

日期:2008-12-05    来源:华商网  作者:华商网

国际新能源网

2008
12/05
09:5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中国 新能源

    尽管全球油价跌破50美元,但新能源汽车还是成了香饽饽。

    在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中,每一家都将自己打扮成新能源的卫士——绿色的公司。(当然,用中国股市的涨跌色彩来看,有点像他们前期的股价表现,一路下跌,绿色延绵)。

    其中,通用汽车计划2010年量产雪佛兰Volt,其纯电动续驶里程达到40英里;并将Volt电动驱动系统应用于其他车型。到2012年,通用生产的多半数车辆将采用灵活燃料系统,并推出15款混合动力车型。福特汽车则计划:在未来7年里,投资约140亿美元,以提高燃油效率。克莱斯勒汽车表示:2010年首辆混合动力汽车投产,2013年将生产50万辆电动汽车。

    中国也拿出200亿元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尽管从有形之手转为有形+无形之手,但我觉得200亿元群分,并不能令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赶超发达国家。

    行政之手+市场之手 欲催动中国新能源市场

    在濒临破产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捞新能源汽车这根救命稻草时,中国主管部门也对新能源汽车多加呵护。

    临近年末,中国汽车业的第一股暖风吹向了新能源汽车。11月底,科技部和财政部表示:至2012年,财政部将向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投入200多亿元。重庆市则力争3年内实现1000辆以上的公务用车、出租车、公交车等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规模。为此,财政部联手重庆政府将补贴5000万元。

    而国家财政部经建司司长王保安表示:今后财政部将直接补贴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通过税收政策的方式从生产和使用环节对新能源车的发展进行支持。

    这一下,科尔尼全球合伙人和亚太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孙健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此前,尽管看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孙健的意见还是颇多:政府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是颠倒的。与其将经费投给不知成败的企业,让他们研发新能源汽车,倒不如直接补贴购买新能源的汽车用户,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来推动厂家的自发投入。

    现在,有关主管部门终于想清楚了,市场这只手和行政这只手同时工作。市场这只手补贴消费者,变相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行政这只手则继续补贴汽车企业,按照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言:为保证推广应用工程的顺利开展,国家科技部根据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成本增加额将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有多少城市的汽车企业将从中受益呢?至少有10个城市。

    因为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将在全国展开,包括武汉、重庆、大连、长沙、广州等10个城市。

    那么哪些汽车企业可能受益,分享这200亿的财政大蛋糕?或者还有更多,因为财政部和重庆就联手补贴了5000万元(重庆市政府拿出2000万元。按照这一说法,财政部拿出了3000万元)。

    当然第一家非长安汽车莫属。近日,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注册资本金2900万元,长安集团控股65%、重庆市科委旗下一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持股35%股份。

    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叫得最响的比亚迪汽车自然不会被遗漏。

    至于武汉,东风汽车集团不会无动于衷。上海的上汽集团则早有所动作,拟设立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上汽动力系统开发、系统匹配集成和电驱变速箱开发及销售等,总投资达20亿元。

    在民营汽车企业中,吉利汽车更不会放过这种财政支持的机会。吉利汽车称:已有量产且规模上市的新能源汽车。如2008年7月,吉利汽车就向新疆投放了远景CNG双燃料车。

    至于还有哪家汽车企业可能从中受益。只能由大家去挖掘了。尽管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早已开始进行电动汽车的研发,但会不会也被列入其中还无法得知。毕竟,万向集团虽然从事电动汽车的研发,但因为没有整车目录,所以也没有电动轿车。

    一根筷子容易断 一把筷子抱成团

    无论是政府拿出200亿元补贴新能源汽车,还是更多。我仍然觉得有些不安。并不是因为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不对,而是因为在这个长跑中,我们落后对手太多。如果说普通的制造业领域内,我们可以凭借低成本、吃人所不能吃的苦来获胜。那么,在新技术的研发领域中,仅靠这一招很难如愿。

    试想想,200亿元分给10家汽车企业,每家即使均分到20亿元。能起到多大效果呢?

    别的不说。且看看汽车业的研发成本和投资回报周期。长丰汽车董事长李建新指出:研发一个全新的汽车平台需要几十亿元,研发一个车身造型的需要六至七亿元。即使退一万步来说,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至量产至少需要5亿元,但是收回成本至少需要3年至5年。

    在这种常理下,20亿元能做多少事?能开发多少新车?在汽车业中,20亿元难赚好花!分到10家企业手中,指望他们收回这些成本,5年甚至10年都没有可能。

    与其这样,倒不如合力出击。我记得一句名言,“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讲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几兄弟,常常吵架。 有一天, 父亲将他们叫到跟前,并拿出一把筷子,问:“你们谁能把这把筷子折断?”

    几兄弟都试着折了,不过谁也折不断这一把筷子。

    随后,父亲将这把筷子拆散了,分给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折。这一次,兄弟一折就折断了。

    于是,父亲说:“你们看,一把筷子多么结实,怎么折也很折不断。但是一根筷子呢,很容易就被折断了。所以今后,你们不要吵了,团结起来才会有力量。”

    我觉得从事新能源汽车的中国汽车企业就是一根根筷子,在国际舞台上是单薄的,竞争力也并不够。但是如果合在一起可能不一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重复研发,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更需要的地方;又可以在共享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各施其能。

    另外,共享或者团结起来搞研发,在欧洲已经有先例。

    2008年8月29日,欧盟宣布:拟斥资5亿欧元开发新燃料电池。消息出台后,超过1500名工程师、50多家欧盟的企业参与。其中宝马汽车、戴姆勒集团均在其列。

    为什么宝马汽车和奔驰(戴姆勒集团旗下品牌)这两个劲敌都能够放下敌意,携手参加合作开发?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驻斯图加特汽车竞争力研究中心的合伙人WolfgangBernhart博士曾表示:领先的环境科技发展、政府的环保压力及庞大的消费需求下,欧洲市场将成为电动力汽车的先行市场。未来在插电动力车和纯电动力车市场的容量上,欧洲市场可能达到20%左右。

    既然有市场、有利益,为什么实力更弱的中国汽车企业不能牵手合作呢?

    难道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上更有优势?或者说有哪家企业能够毫不脸红地说,我所掌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比宝马、奔驰更强。我不需要合作,不需要政府的资助?或者每一家都担心:我曾经掌握的某些技术,可能为对方低成本获取?所以宁愿做明知可能远远没有投资回报的大手笔投资,也不愿联手合作!

    在采访51汽车网CEO李海超时,他的一句话令人记忆深刻:大家共同合作,将二手车市场市场的蛋糕做大。正因为这样,51汽车网和风险投资者们并没有打算吃透这个行业,而只主要耕耘在二手车资讯上。

    在没有站稳前,不要想跑得多快。基本功练好了,将来有机会时才可能快跑。
 

返回 国际新能源网 首页

新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风电头条

储能头条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