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峰时的400美元公斤到现在的100美元公斤上下,金融风暴提前终结了多晶硅行业的暴利盛宴。
“行业洗牌的时刻已经来临,最后留下的企业很可能只有3到5家。”长城证券新能源行业资深分析师张霖认为。此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何允平统计,我国历年投资的工业硅企业超过600家,目前仍在生产的工业硅企业超过200家。
如果事实果真被张霖言中,意味着将有数以百计的硅业企业被淘汰,近千亿元投资将“人间蒸发”。
价格寒冬突袭
进入21世纪以来,强大的需求和丰厚的利润刺激着多晶硅产业的迅速膨胀。多晶硅现货价7年内上涨了10倍,高峰时利润率超过800%。
但行业的冬天也来得太出人意料。“多晶硅的价格下降得很突然,进入10月份以来,两个月内价格暴跌超过40%。”阿特斯公司总裁瞿晓铧表示。
行业寒冬的突然降临,使行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越加明显。目前,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90%的原料依靠进口,由于国内的太阳能生产企业根本无法消化国内产能,企业生产的多晶硅出口比例也超过90%。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开始收缩进口并寻求行业自保,价格暴跌在所难免,中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首当其冲。
目前,瞿晓铧已经采取了放缓扩张、调整市场结构、严控现金流等措施应对风险:“寒冬里,拼的是现金流,是生存能力。现金流有良好支撑的大企业和已经上市的企业,生存的概率会更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投资多晶硅项目,已公告的投资额近60亿元,总投资额高达300多亿元。很多上市公司都是从完全不相干的行业“跳入”多晶硅行业,例如做饲料的通威股份、从事毛纺的江苏阳光。
8月中旬,平安证券发布《多晶硅市场展望》认为,到2010年,全球多晶硅供求将出现过剩,多晶硅长单价格将低于100美元公斤。而随着全球经济局势的恶化,有行业分析师预计多晶硅的价格可能重回40美元公斤。
新技术围追堵截
12月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可将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提高50%的方法,并已经通过了实验室的验证。新的方法中,硅的使用量仅为当前产品的1%。
“太阳能膜发电技术最大的瓶颈是转换率低,如果美国这种新技术在工业上能被证明是可行的,将迅速取代现在的多晶硅主导模式,并将导致行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何允平说。
对于太阳能发电技术中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之争,更加敏感的风险投资机构(VC)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2008年5月,英联投资和香港伟俊投资基金将顺大控股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了无锡尚德(NYSESTP),套现出局。顺大控股成立于2003年,其主要业务是利用多晶硅生产单晶硅棒和切片,英联和伟俊2006年入股,押宝顺大控股上市,但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上市成为奢望,加上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的崛起,让风投们果断退出。与此同时,在薄膜发电领域,风险投资开始聚集。2008年11月,英特尔投资与国际金融公司先后投资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的深圳创益科技与河北新奥太阳能。而更早前的2008年7月,联想投资也投资了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组生产的浙江先进太阳能。
风险投资在撤离多晶硅行业的同时,正在帮助对手强大起来,多晶硅前景堪忧。
悬着的政策“画饼”
目前,价格已经成为制约太阳能发展最大的瓶颈。据测算,多晶硅价格为每公斤300美元时,多晶硅光伏组件的成本约为4.39美元,对应每度电的发电成本为4.38元左右;如果多晶硅价格为每公斤100美元,对应的发电成本则为每度2.18元,仍远高于目前国内火电上网电价。
为了推行太阳能发电,欧盟和美国都实行了补贴政策,这被认为是太阳能发电最终走向产业化的根本途径,寻求政策支持也被众多投资多晶硅的企业视为突破点。
12月6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理事长石定寰在“深圳可再生能源技术与投资国际研讨会”上透露,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研究光伏发电政策扶持与补贴措施,按照大约4元左右电价来收购。这一政策如果出台,对多晶硅行业无疑属于重大利好。
但记者向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询问此消息时,没有得到正面明确回应。多个业内专家也表示,没有听到具体的政策动向。现在看来,政策大饼还悬在空中,看不清,更摸不到。
“我们还是非常看好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前景。一定程度上,行业发展现在走入误区,其实太阳能发电不一定非要上网,边远地区、户外活动的发电需求也很大,如果开发出来,市场前景相当可观。”张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