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提出了能源多样化战略,亮相上海车展的第二代高性能电动车EK-2采用了更先进的锂离子电池驱动系统和控制技术。奇瑞则展示了瑞麒M1纯电动车、瑞虎3纯电动车、风云2混合动力车、A3混合动力车四款自主研发的全新车型。比亚迪在上海车展上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汽车——F3DM、F6DM、e6。上汽集团展出了荣威1.8T混合动力轿车,这也是上汽首款面向产业化的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综合节油率达20%左右,预计2010年底实现上市。除此之外,上汽还展出了“上海牌”纯电动轿车,以及新一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长城展台最突出的位置上,摆放着欧拉二代概念车,据长城方面透露,这款车将于年内上市,售价不超过3万元。
除此之外,伊兰特LPI混合动力车、莲花Exige 270E双燃料车、奔腾B50HEV混合动力车、海马Mpe电动车、长安E301油电混合动力车、骏捷混合动力车等等,展出阵容可谓是浩浩荡荡。
本届上海车展俨然已经成为新能源车的最大“秀场”。
从上海车展新能源车的一片织梦声中,可以看出国内车厂似乎都愿意沉浸在中国可能在新能源车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假想中,鼓吹着中国车企将引领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潮流。于是不管是老牌车企,还是车市新军,几乎无一例外地推出了新能源车,仿佛新能源车时代马上就要来临。
但我不禁想问,新能源汽车离我们真的这么近吗?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汽车消费最成熟的美国,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也仅为2.25%。价格高昂,使用不便,技术可靠性、稳定性不高,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力,致使新能源车举步维艰。通用也为其推广新能源车伤透了脑筋。
其实,对于新能源车,车企们心里都明白,那只是一个长远的目标。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目前所谓的新能源车甚至都有可能只是过渡产品。
新能源的研发,需要投入巨资,但又很难很快见到效益。
中国的新能源战略缺少的不只基础配套,技术稳定性的不足、标准的缺失、消费观念的盲区等等,都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新能源车并非是个诱人的苹果,在这点上,上海车展放的或许只是一个看似美好的烟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