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太阳能概念股表现强劲,天威保变[37.56 0.54%]等多只太阳能光伏题材的股票连拉数个涨停,板块热度陡升。这股热度迅速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美国东部时间3月23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的股价均上涨39%,天威英利也大涨35%,且随后持续走高。
一直默默无闻的太阳能概念股缘何突然集体“井喷”?其背后的直接利好因素是,中国近日出台的“太阳能屋顶计划”。3月23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鼓励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这两个文件被称为“太阳能屋顶计划”。正是这一计划,为光伏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在金融危机的旋涡中已苦苦挣扎多时的光伏企业看到了一丝曙光。
这是中国针对太阳能光伏应用出台的第一个量化措施,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人乐观认为,这一政策将改变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
“计划”出台后,《新财经》记者对光伏领域的相关专家及部分企业进行了采访。他们普遍认为,“太阳能屋顶计划”在一定程度提振了光伏企业的信心,但对市场的实际推动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
被金融危机打蒙了的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是“两头在外”,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再将成品输出。因此,海外市场的浮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光伏企业的命运。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海外市场开始“冻结”,光伏企业被冲得七零八落。“许多企业被打蒙了,有裁员的,有停产的。”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博士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媒体报道,国内80%的光伏企业陷入困境,50%的光伏组件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情况确实比较严重,肯定有停产的,但到底百分之多少,我没有准确数字。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不少项目或暂停、或延后,有的甚至取消,对国内生产企业的影响非常直接。”通威集团副总裁胡荣柱说。通威集团做农业起家,近两年,开始投资新能源,多晶硅项目是目前的投资重点。谈及金融危机对通威集团的影响,胡荣柱表示,最大的影响是多晶硅的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单位利润下降很多,好在通威的产品没有出口,主要供应国内市场,订单量没有萎缩。
“大部分企业50%~80%的产能的的确确被打下去了。说80%的企业倒闭,应该没那么严重。我没有权威数据,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数据反过来可能是对的,即20%的企业倒闭,80%的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中海阳(北京)新能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力铭说。他说,中海阳所受影响不太大,主要原因是中海阳以国内市场为主,海外市场份额仅占10%左右。而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外向型企业,包括国内现有11家光伏领域的上市公司,它们90%以上的产能都是外销,因此,受影响比较大。
薛力铭认为,金融危机对国内光伏企业有两大直接影响:一是订单流产,二是库存积压。
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外商取消了订单。尽管外商舍弃了预付款,但国内生产企业因此遭受的损失更惨重。比如,外商开始下了5亿的订单,预付款20%,即1亿,后来取消订单,预付款也不要了。看似生产企业白白得了一个亿,其实不然。因为原料准备了,规格确定了,有的甚至已经投产,生产商实际投入总额可能达4亿元。如今只得到1亿元,直接损失3亿元。
除了订单流产,光伏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库存积压。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至每公斤400多美元,不少企业大量囤积,一屯就是几个亿,为2009年、2010年扩大产能做准备;金融危机爆发后,价格直线下跌,现在只有50~60美元/公斤。库存不值钱了,资金又被严重占用,企业资金风险加大。
“两头”出了问题,光伏企业陷入困境,从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不断收到企业发出的求救信号,政府怎能袖手旁观?薛力铭认为,这是国家出台“太阳能屋顶计划”的现实背景,国家也希望借此机会启动内需市场。
出路在国内市场,不能总为他人做嫁衣
不少业内专家对光伏产业“两头在外”、过分依赖海外市场的现象早有关注,并呼吁启动内需市场。“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在国内市场的启动。然而,国内市场迟迟难以启动。企业是趋利的,海外市场能够给它们带来丰厚的利润,它们自然会把目光都转向国外。”曾少军说。
不可否认,海外光伏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刺激了我国光伏产业,使得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某一个阶段这么做是合理的,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只做国外的代工商,肯定不行。‘第一’是靠给别人加工得来的。企业是上市了,老板也成了全球首富,或者第几富,但消耗的是我们的能量,污染的是我们的土地,做出来的环保产品却卖给了别人。站在子孙后代的角度,这对我们是一桩亏本的买卖。”薛力铭说。
启动内需市场是必须的,而金融危机恰恰是一个契机。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1998年出现的全球经济萧条引爆了网络革命。许多人认为,这一轮金融危机将引发新能源革命。新能源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这关键时刻,谁抓住机会、拔得头筹,谁就有机会引领这一产业乃至下一轮经济发展周期。
世界各国或明或暗地都在进行着战略部署。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即推出能源新政,目的是摆脱美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而寻求发展新的可再生资源。奥巴马还提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做能源部长,而此前,朱棣文的研究重点就是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除了美国,德国新颁了可再生能源法,法国力推燃料乙醇,韩国、日本等都相继在该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全球各国都在力争新能源行业的制高点、话语权。
“我们不能落后,得跟上。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落后了,像电力、电网等,总是慢半拍。这一次,希望可以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薛力铭认为国家在这个时候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也是迫于国际形势。
光电建筑一体化,一个美妙的构想
根据财政部公告,中央财政将从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在大中城市推进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补助。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瓦,具体标准将根据与建筑结合程度、光电产品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分类确定。以后年度补助标准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适当调整。
何谓光电建筑一体化?对一般公众而言,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薛力铭给记者做了详细描述。
目前,光伏产业与建筑结合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支架型。大楼盖完了,在顶层支起“硅板”,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拆了对建筑本身没有影响。这一方式目前运用较为广泛,技术也很容易达到。
第二种,构建型。这比支架型进步了一些,在建筑外立面再加一层铺设光伏系统的玻璃幕墙,拆了可能会影响建筑美观,但不会影响使用。无锡尚德、天威保变[37.56 0.54%]等企业已经在做。
第三种,建材性。建材本身就具备太阳能发电功能,光伏系统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建筑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窗户本身就是一个光伏组件,可以发电。薛力铭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光电建筑一体化,但目前运用难度比较大。
根据薛力铭的描述,形象一点说,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理想状态是,每座建筑就是一座发电站,发出的电首先满足建筑自身需求,多余的电进入电网传输出去。这听起来非常美妙,那么,技术是否可以达到?
薛力铭说,前两种方式已经有一定的运用,第三种国外也已经有试点,并不存在技术壁垒。但要真正投入大规模运用,还有很多坎要过。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难题:第一,造价太高,在前期的推进过程中,政策补贴要到位。第二,建筑如何与光伏很好地对接。现状是,搞建筑的人不懂光伏,而搞光伏的人又不懂建筑。要做到光电建筑一体化,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做通盘考虑,电力、电缆、电线、通讯,等等;都得考虑,还得注意美观、性能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将各个环节对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对于20元/瓦的补贴标准,胡荣柱和薛力铭均表示力度已经比较大了,约占产品成本的30%~50%。据曾少军透露,“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实施细则及相关标准正在制定当中,会尽快出台。
开了窗还得开门,期待普惠性政策出台
可以说,“太阳能屋顶计划”让光伏企业欢欣鼓舞。但仅靠一个政策,显然不足以带动一个产业在短期内复苏。
胡荣柱认为,政策出台释放了一个信号,国家将以此为契机,出台一系列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措施。
薛黎明乐观地表示:在今年6月30日之前,至少还会有两三个部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太阳能光电发展。“按我目前了解的信息,2009~2011年这三年,国家平均每年投入的资金不会低于100亿元人民币。如果加上地方的投入,可能还会超出这个数字,力度是很大的。出台的措施应该会借鉴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部分经验。”
通过政策补贴拉动太阳能市场发展,在国外是惯常做法。采访中,曾少军、胡荣柱、薛力铭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德国的做法。
国于1999年启动了“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鼓励居民在建筑顶部铺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德国政府规定,以每度0.55欧元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并汇入总电网,但居民使用太阳能电力时仅支付普通电价(约0.21欧元)。另外,还给予居民3%的贴息贷款,用于购买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此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保障输电商对屋顶太阳能发电电量的优先购买,并保证太阳能发电电价高于常规能源发电的电价。到2004年,德国共安装了10万个太阳能屋顶。
2004年,德国启动“上网电价法”,政府以3倍的零售电价或者8倍的工业电价购买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系统在安装后的二十年内固定价格,之后,价格每年下调一定的比率。在这之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法国也都引入了上网电价法,并且补贴程度相对德国而言更加丰厚。
国家政策引导甚至强制规定,是太阳能能够在德国等国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曾少军说,德国的做法比较典型。安装一个太阳能电站成为一种投资行为,由于国家统购,投资之初就能计算出收益,投资的积极性也就高了。经过十年、二十年发展,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逐渐降低,居民用得起了,产业也就起来了。
“太阳能运用是一个新兴市场,对终端市场的启动和促进是最重要,生产的东西有人买,才能形成市场。初期政府应该进行助推,一旦飞起来了,就不用担心掉下去。”胡荣柱说。他希望国家能尽早出台普惠性政策,“规模越大,太阳能发电成本越低,成本越低,用得越多,就进入良性状况了。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现在只是针对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而且还是示范项目,还很不够。”
曾少军也认为出台普惠性政策很有必要,他说:“这个政策只惠及建筑这一块。除了建筑,太阳能还有多少应用领域?有多少应用领域需要多少扶持政策。中国拥有庞大的太阳能应用市场,现在只是打开一扇窗户。开了一扇窗户,我们还要开大门。”
何谓光伏产业
太阳能有两项重要应用,一是产生热能,二是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属于前者,而光伏产业是后者。后者是指光伏发电,即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在产业链中,越到下游,生产的技术门槛越低,相应地,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光伏市场产业链呈金字塔结构,上游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优于下游。
记者观察
没有落实,政策就是一纸空文
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新能源热,在出台扶持政策方面,中国自然不甘落后。可以预见,接下来,针对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会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不会少,扶持力度也不会小。这对产业发展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政策出台不能应景,唯有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并且能落到实处的政策,才有真正的价值,否则,政策就是一纸空文。
截至目前,太阳能相关产业,无论是光热还是光伏产业,都是民营企业在唱主角,它们在没有政府扶持的情况下走到今天,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雏形已经形成。如今,国家开始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很多时候,国家从全局考虑,却忽略了民营企业的利益和生存价值。希望这一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市场生存环境,而不是被排挤在门外。